张先生是一个火锅店小老板,因业务关系时常出差成都,在这座“采耳之都”,张先生逐渐迷恋上了采耳这项技艺。长途奔波出差的劳累总能在技师高超的“一刮一扫”下被驱散。张先生去采耳的频率不断增加,甚至还在自己兜里常备着棉签,在空的时候给自己的耳朵“服务服务”。
然而今年春节前,张先生出差归来双耳却突然奇痒难忍,伴双耳流脓,感觉耳朵像塞了棉花一般,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医院就诊。当看到自己的耳内镜照片,张先生简直不敢想象,平日里自己清洁的如此“干净”的外耳道,居然被脓痂及大量菌丝样物覆盖。
▲张先生的外耳道
接诊医生诊断张先生为真菌性外耳道炎,予以清理外耳道及耳内给药治疗后,耳痒症状有明显改善,但仍需定期的复诊清理。
其实像张先生一样,医院就诊的病人不在少数。据我院耳鼻咽喉科医生介绍,近年来随着采耳的风靡,饱受真菌性外耳道炎困扰的病人更是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对此,有一种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是“脚气长在了耳朵里”。今天我院耳鼻咽喉科的医生就为大家来一次深入解读,带大家一起了解关于“采耳”的那些江湖传说。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采耳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快感,特别是挖出耳屎的时候,满足感爆棚。其实这种快感主要来源于外耳道内丰富的神经末梢,而这种感觉与痛感冲动的传递和调制有关。当采耳师们利用工具(如鹅毛棒、铗子、震子、马尾等)清除外耳道内的耳屎时,会对外耳道内的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从而使人在酥痒和紧张之后获得享受与放松。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分泌的蜡质分泌物,同时混合了灰尘、皮屑。耳屎听名字觉得一无是处,但实际不然。耳屎是人类进化中的产物,具有众多用处:保护鼓膜
耳屎可以黏附外来刺激物,如果没有耳屎,那么外来物,如水滴、灰尘、飞虫等会直接刺激或破坏鼓膜。
保湿润滑
耳屎可以保证耳道润滑,避免皮肤干燥引起耳痒。所以可以解释为什么耳朵越挖越痒,正如天天洗澡会皮肤干燥引起皮炎一般,耳道的皮肤也会因此产生外耳道炎。
抗菌作用
耳屎中也有宝藏,内含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对细菌有抑制和消灭作用。所以耳屎清得太干净,反而失去了屏障保护,引起真菌滋生。
采耳,在当前社会中,其地位处于医生不爱而百姓不嫌的状态。首先要明确一点,无论是自己习惯性掏耳朵亦或采耳馆采耳,在医生看来都是非常不提倡的,其风险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具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交叉感医院使用的专业工具一样实施高温消毒处理,很容易将真菌或霉菌带入耳道内。如果霉菌长在鼓膜上,还可引起听力减退及耳鸣。门诊经常可以遇见主诉反复耳闷或耳痒的病人,几乎都有采耳史,检查大多是外耳道真菌感染。②损伤外耳道或鼓膜操作不当容易损伤外耳道或鼓膜,造成外耳道感染形成疖肿或鼓膜穿孔,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③长期慢性刺激导致外耳道狭窄甚至闭锁反复掏耳容易刺激外耳道皮肤,导致角质层肿胀或长期慢性充血,更利于细菌生长。最为严重的情况是长期慢性炎症,导致外耳道增生狭窄甚至闭锁情况。不当的采耳十分容易引发真菌性外耳道炎,进入越痒越挖,越挖越痒的怪圈。一般来说耳屎不用特意去挖,平时我们吃东西,咀嚼食物,说话的时候,外耳道的震动会使耵聍慢慢排出,所以一般不需要自行清理。但当由于一些因素导致耳屎排出受阻,如耳进水,耳屎变粘稠变重,或外耳道弯曲狭窄时,耳屎就会堵塞外耳道,也就是我们说的耵聍栓塞,严重者影响听力时,就必须处理。一医院耳鼻咽喉科由专科医生处理,耳道本身狭小,要求清理时视野清晰,手的操作稳定,不会引起继发损伤,专科医生都是经过严格培训才能胜任,而非买到一个可视采耳设备,或随意街头采耳就可以对付的。所以切记一定要找专科医生处理,这是护耳的一条宝贵建议。清理耵聍的方法有很多,对于比较小,比较干燥,位置又比较靠外的,可以直接予小镊子取出。但如果是又大又硬的耳屎,还是需要通过药液软化后予吸引或者外耳道冲洗取出。作者丨耳鼻咽喉科陈嘉审核丨耳鼻咽喉科杨蓓蓓责任编辑丨陈丹科学守护耳朵健康点“赞”点“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