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鼓膜穿孔 > 饮食保健 > 健康耳朵究竟要不要挖

健康耳朵究竟要不要挖

8岁的俊俊最近总嚷嚷耳朵难受,听不清,医院耳鼻喉科检查,结果发现孩子的耳朵被耳屎堵死了,医生利用专业工具,将很多大块的耳屎(医学上称“耵聍”)取了出来,俊俊的听力立马改善了。

近年来,大家时常在网络上看到由于挖耳不慎导致炎症、出血、鼓膜穿孔等意外伤害的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来挖耳朵这件令人挺舒服的事其实不怎么健康。按照医生的说法,耳朵根本不需要挖,因为随着咀嚼运动,耵聍会自己掉出来。俊俊的妈妈就是相信这一观点,并且在俊俊出生后不久还专门咨询了医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那么为何俊俊的耵聍没有自己掉出来,反而堵在耳道内影响到听力了呢?

耳鼻喉科专家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耵聍的产生途径和迁移过程:耵聍是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出的淡黄色粘稠液体,含有一些蜡质油,大部分是角质细胞,即皮肤死细胞,遇空气干燥后,有的人耵聍呈薄片状,有的如粘稠的油脂。耵聍到底是“干”还是“湿”,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决定湿耵聍的是显性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上。耵聍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正常情况下,随着我们咀嚼运动,在颞下颌关节运动的传导下,耵聍顺着外耳道壁向外逐渐排出。耵聍产生及排出保持动态平衡的时候,既不会堵塞耳道,也能将耳道深部的灰尘带出,还能阻止小飞虫进入耳道深部,因此不用抠耳朵。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耵聍产生过多或者合并排出障碍的时候,这个动态平衡打破了,就会导致类似上述俊俊的情况。特别是有些人天生耳道狭窄或者外耳道炎导致的皮肤增厚肿胀,耵聍就有可能堆积在耳道内,不易排出。由于影响到外耳道的传音及鼓膜的震动,常见症状包括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

关于预防措施,专家给出了四点建议:

一、每年体检的时候,如果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耵聍栓塞,建议专科就诊”,那就不要犹豫,医院挂个耳鼻咽喉科的号,一般很快就会得到处理。如果耵聍过于坚硬,医生会开具滴耳液,点药3天后再复诊,冲洗或取出。

二、如果出现单侧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耳堵塞感,首先要想到是不是耳屎堵塞造成的,医院找专科医师处理,而不是自行掏耳。另外,有一些感音神经性耳聋也可通过专业仪器检查鉴别,及时就诊,有益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小儿耳道狭窄,检查不易配合,如果出现挠耳、哭闹等情况,医院进一步详细检查,千万不要在家用挖耳勺尝试掏耳,如果不慎损伤外耳道或鼓膜,将会影响孩子的听力和健康。

四、戒掉经常挖耳的习惯。由于正常情况下耵聍都会自行排出,耳毛也具有保护深部耳道,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反复用挖耳勺挖耳,不但会损伤外耳道,也会使耳毛脱落,不利于维持耳道健康的环境。如果外耳勺上附着细菌,甚至会导致耳道感染。更不能在理发店或足疗店使用公用工具挖耳,如果皮肤破损,有感染血行传播传染病的风险。

城市导报社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
小孩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y.com/ysbj/994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