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廖仕祺
通讯员马遥遥
今年的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3月1日,医院耳鼻喉科了解到,现在有不少慢性中耳炎、耳鸣、耳闷的患者由于觉得症状貌似不严重,就没有重视,以至于最后发展到听力受到严重损伤,甚至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医生提醒,市民在生活中要养成健康的用耳习惯,警惕听力下降的预警信号,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切不能久拖不治,像突发性耳聋,72小时是治疗“黄金期”,超3天未治可能造成永久失聪。
耳鼻喉科张琼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进行耳内镜检查
家住后湖的杨女士(化姓)今年30岁,由于公司离家较远,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长期在地铁上戴耳机听歌打发时间,为了不被周围环境打扰总是将声音调得很大。近半个月来,杨女士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到凌晨。2月28日早上,杨女士起床时突然觉得双耳听力明显下降,还伴有双耳闷和耳胀。一开始,杨女士以为是最近太累了,没有太在意,仍然坚持去上班,地铁里她将耳机的音量比平时又调大了不少。到公司后,杨女士发现症状不但没有缓解还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听不见周围同事说话的声音了,这才赶紧请医院后湖院区耳鼻喉科就诊。
接诊的耳鼻喉科张琼副主任医师为杨女士安排了听力检查,结果发现双耳的中高频声音强度要提高到60分贝以上,她才能听得见,属于重度听力损失,而正常人声音强度不需要超过20分贝就能听到声音,进一步检查后杨女士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并收住院治疗。在详细询问了解到杨女士近期的工作状况和生活习惯后,张琼副主任医师告诉她,导致发病的原因就是戴耳机听歌音量太大且时间很长,加上近期熬夜劳累所致。昨日,张琼副主任医师为杨女士实施了鼓室注射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接受治疗后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可以听到声音了。
耳鼻喉科医务人员为突聋患者进行听力检查
记者了解到,如今耳聋已不再是老人容易得的病,由于不良的用耳习惯导致听力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年轻化。3月1日上午,为了提高市民提高爱耳护耳的意识,医院耳鼻喉科在南京路院区和后湖院区开展“爱耳日”大型义诊互动,在洪山区和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进行了义诊和健康科普讲座。
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伟介绍,耳朵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快节奏、高压力以及噪声、不当用药等原因,导致听力障碍患者人数增多。听力下降会影响患者与他人交流,时间长了会让患者性格孤僻,听觉反应迟钝,大脑思维缓慢,影响中枢神经整体平衡发育,听力愈加迟钝,言语表达能力急剧下降,严重者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对于儿童,听力下降会延误儿童的言语智力发育,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车间工作人员,酒吧工作人员,客服接线员、幼儿园小学老师等,更应该重视耳朵的健康。
耳鼻喉科举办“爱耳日”义诊活动
陈伟主任建议,市民要树立科学安全用的耳意识,具备科学的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用耳习惯,警惕听力下降的预警信号,一半以上听力损伤是可避免的。养成健康的用耳习惯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避免长时间戴耳机,每次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最好用头戴式耳机,比耳塞耳机的损伤小;避免熬夜劳累。患有感冒、鼻炎等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潜水和坐飞机,以免造成中耳炎;不要以为中耳炎只是小病就不用管,拖久了也会引起耳聋;不要频繁掏耳朵,以免鼓膜破损穿孔。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低盐饮食保证睡眠,注意安全用耳,保护听力;如果突然出现了眩晕、耳鸣、耳闷等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医院检查听力,以免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医院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