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鼓膜穿孔 > 饮食保健 > 咽鼓管功能评价方法

咽鼓管功能评价方法

白癜风的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zg/161014/4992915.html

咽鼓管为一连通鼻咽部及中耳鼓室的管腔,由骨部及软骨部共同组成,其正常生理功能对于维持中耳气压平衡、清除引流中耳分泌物、防止鼻咽部致病原逆行感染至关重要,是产生正常听力的基础。

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tubedysfunction,ETD)是常见的耳科疾病,可表现为鼓膜膨胀不全、分泌性中耳炎、上鼓室内陷等,它被认为与许多中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ETD的诊断基于准确的咽鼓管功能评价,过去数十年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工作,设计出了各种咽鼓管功能的检测方法,本文试图回顾这些传统以及新兴的咽鼓管功能检测方法,对它们进行综述、讨论。

1.内镜检查

耳内镜可以为耳科医生快速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如,鼓膜的完整性、内陷程度以及鼓室内是否存在积液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咽鼓管的功能状态,则可以在耳内镜检查的同时,要求受试者行Valsalva动作或Toynbee动作进行配合,受试者的动作将引起鼻咽部的气压迅速发生变化,中耳气压经咽鼓管调节随之改变,通过观察鼓膜活动情况可以对咽鼓管功能状态进行初步判断。

然而这种方法依赖于观察者的主观判断,不够系统客观;同时根据文献报道约有1/3的正常人缺乏相应的技巧来完成Valsalva或Toynbee动作,因而耳内镜检查对于咽鼓管功能的判断敏感性欠佳,但是它对于ETD的诊断来说仍是基础而重要的。

近年来另一项内窥镜检查--动态慢动作视频内镜(dynamicslowmotionvideoendoscopy)也被用于咽鼓管功能检测,直观地从形态结构方面来分析咽鼓管的开放功能。

我们认为这项技术还需进一步发展,未来有可能成为咽鼓管辅助检测工具之一。

2.声导抗

维持中耳鼓室与外界气压平衡是咽鼓管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咽鼓管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中耳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等;当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其维持气压平衡作用不复存在,中耳气压表现为负值,因而理论上可通过测量中耳压力来间接反映咽鼓管功能状态。

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声导抗检查就是一种简单的检测中耳压力的方法,许多关于ETD的研究以声导抗作为研究结果的衡量指标之一,不过关于单独采用声导抗来诊断ETD的效力如何,目前尚无确切数据。

3.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tubo-tympano-aerody-namic-graphy,TTAG)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分析气流经咽鼓管进出中耳腔而产生的中耳压力动态变化,结合Valsalva、Sniff或Toynbee等动作,通过对压力变化曲线分析以了解咽鼓管功能。

咽鼓管的开闭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不是每一次开放都能产生足够的气流交换,并足以使中耳压力得到平衡,此时可认为发生了“无效开放”。

国内的詹悦等便对侧正常耳进行TTAG结合Valsalva动作检测,得到阳性率(即有效开放率)为93.3%,根据压力曲线特点将阳性耳分为两型,并提示Ⅱ型人群可能更易罹患ETD相关疾病。

另外还有学者根据TTAG所得压力曲线的特点进行分类,对不同病因所致的ETD进行区分。

尽管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并没有得到关于TTAG对于ETD诊断效力的确切研究数据,但TTAG的确是一种实时、动态的检查手段,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更细致的关于咽鼓管功能的信息。

4.咽鼓管声测法

人在进行吞咽时,咽鼓管开放的瞬间声音可由管腔内的空气传导至中耳,从而使吞咽者听到更大的声音。

该现象在18世纪由Politzer首次报道,同时这也是咽鼓管声测法(sonotubometry,STM)的工作原理:

在受试者的鼻咽部放置一声源,外耳道内放置一声音探测装置,咽鼓管功能正常的受试者做吞咽动作时,其外耳道内的探测器可接收到比声源更高的声音。

根据现有报告,我们认为STM是一项可以无创检测生理状态下咽鼓管主动开放功能的检查手段,且无论鼓膜是否穿孔均可接受这项检查。

但因个体存在咽鼓管开放频率的差异,STM检查中的阴性结果无法完全代表咽鼓管开放障碍,其可特异度不足使之无法成为一项可以单独用来检测ETD的方法。

5.咽鼓管测压法

咽鼓管测压法(tubomanometry,TMM)最早由Esteve报道,其工作原理如下:

放置一可封闭外耳道的压力探测器于受试者的外耳道内,同时在双侧鼻咽部放置一封闭鼻咽部的压力产生及探测装置,该装置根据事先设定产生可调节的压力值并且可以探测鼻咽部压力。

根据现有报告,我们认为TMM是一种较为客观、可靠的咽鼓管功能评价方法,但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支持,同时我们也发现国内外已有许多单位开始将TMM应用于ETD相关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及疗效判断,可见其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初步认可。

6.量表

七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theseven-itemEustachianTubeDysfunctionQuestionnaire,ETDQ-7)年由康奈尔医学院的McCoul等共同开发,该量表由7个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相关的问题组成,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将问卷选项分为7个不同等级,由轻到重依次评分为1~7分,受试者逐项填写问卷后计算总分,量化评估受试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已有相关临床应用研究表明ETDQ-7德语版、荷兰语版及中文版皆有良好的可靠性及诊断价值。

7.肌电图

咽鼓管正常状态下保持关闭,吞咽、打哈欠或打喷嚏时在腭帆张肌(tensorvelipalatine,TVP)、腭帆提肌(levatorvelipalatine,LVP)的支配下开放;

而TVP或LVP的运动障碍将导致咽鼓管的开放动作无法正常完成,从而引起ETD。

腭裂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的罹患率高达95%,提示我们TVP和LVP功能障碍是ETD发病机制之一。

肌电图可通过检测支配咽鼓管的TVP、LVP运动以了解咽鼓管功能。

目前肌电图检测咽鼓管功能也并未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仅停留在研究阶段,但这项技术还是可以帮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咽鼓管复杂的开闭机制以及ETD中的病理生理改变。

尽管咽鼓管功能的检测方法繁多,但目前来说尚无一种方法能用作ETD的诊断金标准。

咽鼓管的工作原理以及ETD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我们对其认识仍十分有限,但是研究者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全面的咽鼓管功能评价应当建立在客观检测以及患者主观感受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相信未来会不断有类似于ETS这样全面的诊断标准出现,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关于咽鼓管功能评价方法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报道,以推动有关咽鼓管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y.com/ysbj/1382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