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爱耳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第一份世界听力报告。
听力健康工作室和听力行业通讯联合推出「世界听力报告解读」系列,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莫昌耿深入分析。该系列将分为四篇推出,主要以听力损失的致病因素、预防因素与解决方案进行总结。
作者:莫昌耿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人类发展、传播和信息科学
健康是对未来的投资:我们无法承担无所作为的代价
——谭德塞,
听力损失广泛流行,其病因多种多样,影响着个人的一生。在全球的人口趋势以及持续和不断增长的风险因素推动下,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未来几十年的主要人口变化是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两者都将极大地影响听力损失的流行病学。如下图所示,预计在年,全球将有25亿人的好耳(betterhearingear)患有轻度或以上的听力损失,每4人就有1人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每14人就有1人需要听力保健服务。
为了应对未来可见的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通过紧急的公共卫生行动来减缓听力损失发病率的增长,以满足在未来更多的听力保健服务需求。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而且还取决于人们的接受程度。为了人们有正确的听力保健知识,专业科普的也需要同步进行。
现有文献显示,即使人们意识到听力损失带来的风险,如职业或娱乐环境中的环境噪音,就算有充分的听觉保护装置(耳罩、耳塞),人们也不一定会愿意使用它。这可能因为佩戴这些保护装置时引起的不舒适,对噪音带来的威胁认识不足或对忽视使用这些保护装置带来的好处等等。针对耳部护理和耳部疾病来说,也有类似的误区所在。人们可能会尝试使用一些所谓家庭疗法、传统手法来掏耳朵,甚至尝试治疗耳部问题。大量的证据表明,任何尝试将异物放入耳朵里的动作都有一定的风险,不仅会导致耳道创伤、鼓膜穿孔、甚至感染等进一步对耳朵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世界各地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家庭疗法,如往耳朵灌注植物汁、热油和蜡油,或者去看传统治疗师等。这些做法带来的伤害可能会更多,最省时、省钱、省事的方法就是去正规医疗机构求助。
由于一般大众的听力健康知识和听力保护意识的缺乏,许多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的听力损失,特别是在出现轻度和中度听力损失的情况下。就算是在听力服务资源丰富的环境中,有些人也在等上好几年后才去做听力测试或寻求听力保健服务的帮助。
即使在一些免费提供助听器或听力保健服务的高收入国家,听力保健服务的使用率和助听器的使用率也是不令人满意。由于听力损失的隐藏性,听力损失得不到解决将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保持工作效率、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的影响重大。
针对此类问题,世卫建议从可靠的信息来源以友好的方式提供准确、相关、可获得的和可理解的信息,以及对不同风险群体实施听力筛查,以确保人们不会因为不了解自身的听力状况而受到听力损失的不利影响。
在听力行业通讯的爱耳月专访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刘玉和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黄治物教授分别强调了成人听力筛查和老年人听力筛查的重要性,以及听力健康宣传教育和专业科普的需求。
年在美国华盛顿进行的一项评估老年人听力筛查效果的研究发现,接受听力筛查的群体的助听器使用率是没有接受听力筛查的两倍。此研究还评估了干预一年后患者自我报告的听力和沟通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发现接受筛查群体的改善情况明显更大。
还记得在世界听力报告发布会上,与会成员再次将听障污名化(Stigma)带到公共事业。听力损失、沟通交流困难和使用助听设备的污名化,也许就是人们取得听力保健服务的最大障碍。
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关于听力损失的根深蒂固的文化上的误解是仍然存在的,比如耳聋的儿童可能会被错误地认为会给家庭带来不详的兆头、十聋九哑、听不见就等于能力不行等等。这些误解一直在对各个层面造成挑战,潜在地阻碍人们积极地寻求正确的听力健康服务。而且这种消极的社会观念,可能也会限制听障人士的潜力和发展的机会。
医院、听力中心寻求听力保健服务时,他们不仅仅是寻求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他们既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也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正常化而寻求帮助。面对这些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在这次世界听力报告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整合到耳和听力康复(IPC-EHC报告),提出了H.E.A.R.I.N.G措施,以IPC-EHC的愿景。
HEARING措施:
分别为,听力筛查和干预、耳病的预防和管理、技术的获取、康复服务、改善沟通、减少噪音、更多的社区参与。
来源:听力健康工作室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