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洁玲等
重庆医院
摘自《临床儿科杂志》年第1期
患者1
病史
男,1岁1个月,以“发热2天,伴惊厥2次”入院。患儿惊厥时伴有中低热,2次惊厥均表现为呼之不应、双目凝视、四肢强直阵挛,无面色改变、口吐白沫,无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持续1分钟自行缓解,缓解后神稍萎,无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障碍,无呕吐、烦躁不安。
患儿既往无惊厥史,家族中无惊厥及癫痫病史。
患儿3个月抬头,7个月独坐,11个月站立,现能独走,能叫“爸爸、妈妈”。
患儿系G3P2,足月,因“瘢痕子宫”剖宫产,出生体质量2.9kg。
母为37岁高龄产妇,孕期体健,羊水染色体检测提示胎儿染色体异常,计数分裂相20个,众分裂相46条,分析分裂相5个,异常分裂相5个,核型分析46,X,inv(Y)(q12),提示胎儿性染色体异常,可能导致子代出现生育障碍,导致不育症、反复自然流产,且无法治疗。
患儿父亲有轻度智力障碍,特殊面容,与患儿面容相似;母亲及5岁姐姐无明显异常。
体格检查
体质量10kg,头围45cm,身高73cm。
特殊面容,睑裂长,下眼睑外侧外翻,弓状眉,眉外侧1/3稀疏,睫毛长,尖耳廓,高腭弓,无腭裂,后发际低。
心、肺、腹无异常,四肢及脊柱无异常,外生殖器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辅助检查
血氨、血乳酸、血气分析无明显异常。
心脏彩超、腹部B超无异常。
脑电图无异常。
头颅CT、MRI均无异常。
基因检测
患儿及其父母各抽血2mL送北京迈基诺医学检验所进行医学外显子检测。先行二代测序,经过DNA提取、文库制备、目标区域捕获、二代测序、数据过滤及分析等过程,对有意义的突变,再进行一代测序验证。
最终结果示,患儿及其父亲均为KMT2D基因的1个杂合突变:c.C>T(编码区第位核苷酸由胞嘧啶变异为胸腺嘧啶),导致氨基酸改变p.PL(第氨基酸由脯氨酸变异为亮氨酸),为错义突变;母亲正常(图1)。
随访
患儿出院后随访半年,有反复惊厥5次,其中发热惊厥2次,无热惊厥3次,无明显智力运动落后及倒退,无明显生长发育落后,半年内有呼吸道感染2次,无中耳炎病史。
患者2
病史
男,1岁9个月,以“发热1天,惊厥1次”入院。发热时出现惊厥1次,表现为呼之不应、双目凝视、口吐白沫、全身强直阵挛(以右下肢明显),无面色改变、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持续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缓解后测体温39.0℃,精神欠佳,无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障碍。
患儿既往无惊厥史,家族中无惊厥及癫痫病史。患儿2个月抬头,11个月独坐,1岁站立,1岁7个月行走,1岁9个月说单字。
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出生体质量4.0kg,出生时因“羊水吸入”有抢救史,母孕期体健。患儿既往有肺炎病史5次,中耳炎病史3次。
父母体健,无特殊疾病史。
体格检查
体质量9kg,头围44cm,身长82cm。
营养较差,发育迟缓,皮纹皱褶增多;特殊面容,睑裂长,外眼睑上翻,弓状眉,眉外侧1/3稀疏,睫毛细长,鼻梁低平,眼距较宽,耳廓较大,耳廓上缘较尖,高腭弓,软腭裂;心前区可闻及Ⅱ/Ⅵ级收缩期杂音;肺腹无明显异常;四肢关节、韧带过松,脊柱无异常;外生殖器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
血氨、血乳酸、血气分析无明显异常。
IgG、IgA、IgM、IgE、补体C4正常,补体C3稍降低;白细胞吞噬功能检测正常。
心脏彩超示房间隔缺损(6.0mm)。
腹部B超示脾脏稍肿大,实质回声未见明显异常,左肾向下、向内侧移位,双肾下极可见融合,声像图提示左肾异位、融合肾,肝、胆、胰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
脑电图无异常。
头颅CT、MRI均无异常。
耳内镜示双侧化脓性中耳炎,左耳鼓膜穿孔。
基因检测
患儿及其父母各抽血2mL送北京德易临床检验所进行基因检测。基因检测为先行二代测序,将种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的基因组外显子区域定制罗氏NimbleGen捕获探针进行目标基因全外显子捕获,通过文库制备(包括基因组片段化、末端补平修复、3’端腺苷化、加接头、扩增、杂交、洗涤磁珠和洗脱DNA、洗脱产物扩增等步骤)、Illumina平台测序得到原始数据,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高质量可靠的突变,再进行一代测序验证。
基因检测结果,患儿MLL2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IVS9+2T>G(该基因的内含子9的正2位的胸腺嘧啶变异为鸟嘌呤),导致氨基酸发生剪切位点突变,父母均无MLL2基因突变(图2)。
随访
患儿出院后随访半年,半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3次,反复化脓性中耳炎发作2次,且伴有左耳鼓膜穿孔,未再惊厥发作,仍有生长发育落后。
诊断
Kabuki综合征(Kabukisyndrome,KS)
讨论
Kabuki综合征(Kabukisyndrome,KS)又称Kabuki化妆综合征、Niikawa-Kuroki综合征或歌舞伎综合征,是一组多发畸形,主要表现为特殊面容、骨骼发育异常、皮肤纹理异常、生长发育迟缓、轻-中度智力发育障碍等。KS首次由日本的Niikawa及Kuroki等在年正式报道,患病率在日本新生儿中约为1:,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生儿中约为1:。目前研究显示,所有人群中KS的发生率几乎与日本相似。KS男女性别比例为1.16:1。
Niikawa等对62例日本KS患者研究发现,该病具有5种典型的临床表现:
①特殊面容(%),睑裂长,外眼睑上翻,弓状眉,眉外侧1/3稀疏,睫毛细长,鼻梁低平,耳大而突出,弓形腭,唇裂,腭裂,下唇凹陷,下颌小,牙齿萌出和排列异常,后发际线低等;
②骨骼发育异常(92%),第5手指很短、内弯,第5指中节骨缩短,第4或第5掌骨缩短,腕骨粗,肋骨变形,骶骨内凹,脊柱侧凸,脊椎裂,关节松弛,髋/膝关节脱位,足畸形等;
③皮肤纹理异常(93%),皮纹多皱褶,手部尺侧箕型纹增多,小鱼际区箕型纹增多,指腹突出样隆起,断掌,第4、5指单一横纹,指纹三角的c或d缺失等;
④轻至中度智力障碍(92%);
⑤生长发育迟缓(83%),身高、体质量低于正常同龄儿,还可出现小头畸形。
本组例2患儿具有以上5点临床表现,可临床诊断KS;但例1患儿只有特殊面容,无其他4点临床表现,因此只能高度怀疑KS可能,这时进一步基因检测对确诊KS尤为重要。
多项研究发现KS除以上5点典型临床表现外,还可累及其他各个系统,如①神经系统:肌张力下降,癫痫发作的发生率较高(10%~39%),但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较好;②心血管系统: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较多见;③内分泌系统:低血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及生长激素缺乏等,但较少见,部分女孩可发生乳房提前发育;④泌尿生殖系统:融合肾、异位肾、肾积水、马蹄肾、肾发育不良及集合管重复畸形等,男性可出现尿道下裂、隐睾及小阴茎,女性可见到阴唇未发育;⑤消化道系统:结肠炎、肛门闭锁、肛瘘、胆道闭锁、先天性膈疝等;⑥呼吸系统:反复呼吸道感染、膈肌异常等;⑦免疫系统:可出现免疫缺陷,可能与患儿反复中耳炎及感染有关;⑧血液系统: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⑨耳朵:慢性中耳炎常见,是导致失聪的主要原因;⑩眼科:斜视、白内障、角膜畸形、视神经萎缩等。
本组2例患儿均有发热惊厥表现,与神经系统有关,尤其是例1患儿随访中出现了3次无热惊厥表现,需警惕发生癫痫的可能;例2患儿目前尚未出现无热惊厥表现,还需继续随访以后是否发生无热惊厥,警惕癫痫可能。近期文献报道KS到13岁时癫痫的累积发生率高达45%。例2患儿除了有神经系统表现,还累及心血管系统(房间隔缺损)、泌尿系统(左肾异位及融合肾)、呼吸系统(反复呼吸道感染)、耳朵(慢性中耳炎)。由此可见,例2患儿除了有KS典型临床表现外,还累及多个系统,这与KS的临床表现相当吻合。
KS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之前许多学者认为KS与细胞遗传学异常有关。如:染色体1p区段重复dup1(p13.1;p22.1),3和10号染色体之间平衡易位(t3;10)(p25;p15),4号染色体短臂的臂内转位inv4(p12pter)等多种染色体异常。
本组例1患儿胎儿期羊水染色体检测异常,核型分析46,X,inv(Y)(q12),之前有报道这种染色体异常与KS有相关性。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公认K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KMT2D(或MLL2)和KDM6A基因突变为KS的主要原因。KS1为KMT2D(或MLL2)基因突变,KS2为KDM6A基因突变。大量研究表明,约1/2~3/4的KS为KMT2D基因突变,而只有小部分为KDM6A基因突变。KMT2D基因编码赖氨酸特异性甲基转移酶,该酶在许多组织器官中存在,而KDM6A基因编码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这两种酶协同作用可控制特定的发育过程,因此若KMT2D或KDM6A基因突变,会对许多组织器官发育造成影响,从而可以解释KS临床上出现多系统受累表现。
本组2例患儿基因检测均为KMT2D(或MLL2)基因突变,例1患儿KMT2D基因突变来源其父,患儿及其父亲样本均有KMT2D基因的1个杂合突变:c.C>T,导致氨基酸改变p.PL(第位氨基酸由脯氨酸变异为亮氨酸),为错义突变。例2患儿父母均无MLL2基因突变,仅患儿有1个杂合突变:IVS9+2T>G,导致氨基酸发生剪切位点突变,这种突变会影响DNA的转录过程,导致转录产物mRNA序列的异常,从而导致翻译的蛋白结构明显异常。由此可见,剪切位点突变造成的后果比错义突变更严重,所以临床表现方面,例2患儿比例1患儿更突出、更严重。因此,KS患儿即使是同一种基因突变,临床表现也可以有明显差异,而氨基酸的突变类型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可能有关。由于本研究仅有2例KS患儿,不能全面阐述氨基酸突变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收集病例深入研究。
KS目前无特异性治疗,主要是对症综合治疗,针对各个系统受累情况,尤其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病情状况(包括抗感染、抗癫痫、畸形矫正,甚至器官移植等)治疗。因KS可合并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患儿常死于严重的继发性院内感染,因此适当的预防感染可降低死亡率。若儿童时期经过合理对症治疗,大多KS患儿可以存活至成人。
总而言之,KS较罕见,容易误诊及漏诊。对临床上考虑KS的患儿,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并对KS患者进行优生优育指导,提高产前基因诊断水平,避免后代再出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