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鼓膜穿孔 > 饮食保健 >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18卷2期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

余茜李端超钟时勋

突发性耳聋(Suddendeafness,SD)是指突然发生的,在数分钟到72小时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内耳血供障碍等因素有关。突发性耳聋的治疗虽无统一方案,但目前公认的是将糖皮质激素作为基础用药来治疗[1]。本文就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在突发性耳聋中的作用机制、种类、用法、剂量综述如下。

1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SD的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其治疗方案大多数是基于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2]这两个病因学理论,GC主要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和调节三大物质代谢的功能。

在人体内耳组织中,GC可与相应的受体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可以通过阻断自身抗体,恢复内耳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功能,从而降低血小板凝集、解除血管痉挛;同时通过调节耳蜗血管纹的形态和功能,共同发挥改善内耳循环的作用。GC也可减少炎症部位的血浆渗出、组织损伤及管壁水肿;还可以通过影响Na-K泵、盐皮质激素受体及水通道蛋白,调节内外淋巴液中Na+、K+的浓度和毛细胞的渗透压,维持内耳电解质平衡,从而维持内淋巴稳态、减轻毛细胞水肿。

2糖皮质激素的种类

糖皮质激素按照时效可分为长效、中效、短效激素。在SD的治疗中,通常选择中效激素甲泼尼龙或长效激素地塞米松。

动物实验表明,甲泼尼龙能更好地渗透圆窗膜,起效时间更短、维持时间更长[3]。也有研究指出,地塞米松能更快地被耳蜗血管纹和周围组织吸收且具有更强的抗炎效力,使其更适合鼓室注射[4]。但诸多试验表明[5-7],无论是全身用药还是鼓室给药,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的疗效并无显著差异。在SD的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多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或甲泼尼龙琥铂酸钠。它们是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的基础上加入极性基团,通过提高药物的水溶性,来提高静脉给药时的药物浓度[8]。局部用药时,脂溶性、非极性、小分子量的药物更容易穿过圆窗膜进入耳蜗,加入这些基团反而可能降低圆窗膜的渗透性,不利于激素的传递[9-11]。所以目前并没有适合鼓室注射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以后应更倾向于研发适合鼓室给药的药物。

3糖皮质激素在突发性耳聋中的用法

GC的给药方式分为全身给药及局部给药。全身给药方式有静脉、口服给药;局部给药方式常用的是鼓室注射及耳后注射。GC的用药策略有单纯激素治疗、联合治疗、补救治疗。单纯激素治疗是指仅使用局部给药或全身给药;联合治疗是指全身给药同时联合局部给药;补救治疗是指在初次治疗失败后加用局部给药。

3.1给药方式3.1.1全身给药方式

全身给药后,药物通过血迷路屏障到达内耳,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受其生物利用度和通过细胞边界的能力影响[9]。研究认为[12-13]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两种给药方式各有优劣,静脉给药起效快、效果稳定,但存在静脉炎的风险;口服给药方便、便宜,但药物吸收易受胃肠道等因素影响,效果不稳定。故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全身给药方式。

3.1.2局部给药方式

鼓室注射可避开血脑屏障及血迷路屏障,增加外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14,15],还可增加耳蜗血流量[16]。刘宏建等[17],鼓室给药不会对耳蜗的结构及功能造成影响,证实了鼓室注射的安全性。鼓室注射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可能导致鼓膜穿孔、中耳感染、眩晕加重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药物容易经咽鼓管流失、降解快,需增加用药次数。

耳后注射给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入内耳:一为循环途径,经耳后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吸收入血,穿过血-迷路屏障进入内耳;二为渗透途径,通过圆窗膜、卵圆窗、组织间隙等进入内耳。自杨晓琪[18]首次发现耳后注射取得显著疗效后,耳后给药就因为维持时间长、起效快、创伤小而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y.com/ysbj/1232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