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至秋,但天气依然炎热,洗澡频繁,耳朵进水的情况也会经常发生。所以导致中耳炎频发!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波中耳炎的知识!
耳朵进水会得中耳炎吗?
一般不会。正常完整的鼓膜和外耳道对耳朵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少量的水都可以自发排出。相反,我们要避免频繁掏耳清洁,以免破坏外耳道正常的微环境,造成刺激性炎症。耳朵疼就是中耳炎?
当然不是!大疱性鼓膜炎、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都会有耳朵痛的表现。判断是否得了中耳炎,可以根据下列情况初步判断:(1)持续一周不明原因发烧在38℃以上。(2)感冒过后经常哭闹,或用手扯耳朵。(3)耳朵里流出脓性的黏液分泌物。(4)粘稠的鼻涕和黄色眼屎越来越多。(5)睡觉长期打呼,反复有浓鼻涕、鼻塞。(6)听力下降。(7)测量双侧耳温,若相差0.5℃以上,考虑温度偏高一侧的耳朵患有中耳炎。若出现以上多个症状,建议就医确诊。引发耳炎的原因
在正常状态下,中耳内是有空气的,这部分空气一方面不断地被中耳内的黏膜所吸收,一方面又经耳咽管输入新的空气,使中耳腔与外界气压相等,因而可以维持鼓膜振动,保证正常的听力功能。1、游泳时耳朵进水,可能造成中耳炎。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2、擤鼻涕方法不正确,可能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3、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1、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本身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无需特别用药。
如果是感冒引起,应该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等症状。
如果是过敏性鼻炎引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鼻用激素喷剂。
但是,如果反复发作,时间超过3个月,出现明确听力下降、中耳结构异常等高危因素,就要进行手术治疗了。
2、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又分为非化脓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通常在48小时之内发作。
非化脓性中耳炎以耳痛、早期发热、耳有积液为主要症状,但没有脓液渗出。
化脓性中耳炎以耳痛、耳流脓液、发热为主要症状。
两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主要有以下两种。
1、抗生素
阿莫西林是急性中耳炎的首选抗生素,但要严格遵照医嘱。
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要按规定坚持7~10天的治疗过程。
2、滴耳液
滴耳液只能治疗症状为鼓膜穿孔的急性中耳炎。
可使用无耳毒性的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滴耳液。
但要注意!滴入药物时,躺卧约1-2分钟,以便药物吸收。
中耳炎怎么预防?
1.积极预防和治疗耳鼻喉疾病
鼻和咽部的疾病,像扁桃体炎、增殖腺炎等,常并发中耳炎。
2.预防伤风感冒
中耳炎多是由于咽鼓管的感染而引起的,这种感染多半发生于感冒时。
3.游泳时候注意防止耳朵进水
掌握正确游泳方法,避免游泳时外耳道压力突然增高,使耳膜震裂,发生感染。
4.积极预防治疗急性传染病
做好传染病的预防、隔离和早期治疗,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也能减少发生中耳炎的机会。
5.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有些家长喜欢为孩子掏耳朵,所用工具不但未经消毒,还十分尖锐锋利,容易刺破皮肤和耳膜,从而导致中耳炎。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