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趣
更加贴切生活
当人们感到耳朵闷、听力下降、耳朵流水时,往往第一时间想到中耳炎。随着中耳炎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中耳炎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却忽略了离我们更近的外耳道健康。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耳朵做的任何事情,首当其冲受害的都是外耳道,如掏耳朵、用滴耳液、耳内进水等,这些行为都会损伤外耳道健康,引来不良后果。案例1:乱掏耳,引来耵聍腺癌
赵太太(化名)今年80岁,年轻时就一直喜欢用发夹或棉花棒掏耳朵。前两年,赵太太(化名)发现右耳道里长了一个黑色的瘤子,开始只有米粒大小,后来慢慢发展成了蚕豆大小,有时还会出现耳痒或耳痛,挠挖后竟还出血。为彻底解决多年的困扰,医院就诊。医师先取了她小部分组织作冰冻切片,切片病理结果报告为“耵聍腺癌”。
反复掏耳或是主要病因专家介绍,耵聍腺癌是耵聍腺的恶性病变,其主要表现就是局部长肿物。耵聍腺位于外耳道,当接受长期慢性刺激时,最多见的就是胡乱掏耳朵,就有可能会发生炎症甚至恶变,起初并不会有明显症状,常被患者忽略,随着肿物逐渐增大,患者开始出现耳痛、血水、因外耳道堵塞出现的听力下降等,但常被误以为是外耳道炎症或外耳道肉芽,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外耳道炎症或肉芽经1~2周规范治疗后,症状会有所好转,但如长期治疗不理想,则应考虑耵聍腺癌的可能性,及早进行病理活检确诊。需要注意的是,外耳道炎症流液通常表现为流脓水,而耵聍腺癌则为流血水,如外耳道流血水应提高警惕,及早就诊。耵聍腺癌的治疗一般以局部切除和化疗为主,治疗效果较好,越早发现、越早切除,其愈后越好,复发率越低。
不能掏耳?试试耳道冲洗既然反复掏耳可能会引来耵聍腺癌,那么,有耵聍(俗称耳屎)要怎么办呢?专家介绍,耳朵里的耵聍有干性或油性之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沙耳和油耳。沙耳的耵聍多为白色,质地干燥,在人们咀嚼、咬东西时会自行排出耳道。而油耳的耵聍呈咖啡色、褐色,湿度较高,易结成块,不易掉落,在耳内时间长了,会逐渐变干,堵住外耳道,造成耳痛、耳闷、听力下降等。
出现此类情况,千万不要强行掏耳,医院做外耳道冲洗,随后将耵聍冲洗出耳道。
案例2:耳朵进水,耳内长白毛
据媒体报道,一位40多岁的女士耳朵里长满了白色的、毛茸茸的伞状菌丝,奇痒无比、时不时还会流水。她以为是中耳炎,于是买了抗生素和药水,一面服用,一面往耳朵里面滴。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耳朵还疼起来,甚至还会头晕,这是怎么回事呢?
耳朵流水不一定是中耳炎很多人在耳朵流水、流脓时会第一时间想到中耳炎,但其实外耳道炎同样可能会流水、流脓。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专家指出,根据案例所述,该患者应该是真菌性外耳道炎。
中耳炎症状
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耳内闷胀或堵塞感、听力减退或耳鸣等。主要表现为耳痛、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等
生活中注意保暖,不要熬夜,少听耳机音响,饮食要合理,多加强身体锻炼等。
外耳道炎临床表现
耳郭牵引痛、耳屏压痛或咀嚼时疼痛;
外耳道破溃溢脓;
可因耳道肿胀、阻塞,导致听力减退;
疖肿在外耳道前壁者,可发生耳前肿胀,并可累及腮腺;后壁疖肿可引起耳后、乳突部肿胀。
所谓真菌性外耳道炎,是指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炎性病变。多数患者是因为耳内耵聍过多,加上耳道进水、潮湿引发,此时,不少患者会采用如案例中患者一样的错误做法,就是使用抗生素药水滴耳,最常见的就是氧氟沙星滴耳液,这不仅对病情没有帮助,还会加重耳内潮湿环境,从而加重病情。
所以,专家提醒,如感觉耳朵闷堵、胀痛、奇痒、有分泌物流出应及早就医,千万不要擅自使用滴耳液。
真菌性外耳道炎严重时可引起听觉障碍、耳鸣、眩晕等症状,但经正确的治疗均可缓解,患者无需担心。
外耳道炎预防
平时禁止掏挖耳朵。
患病后,如在冬季,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湿度。
外耳道要保持干燥洁净。擦去污秽时,切忌粗暴或反复重擦。
在病起初期或疖肿未成熟之际,可于耳外部热敷。每天3~4次。
睡眠时,病耳宜在下侧,但要注意不要让其受到压迫。
注意处理全身性诱发病因。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因个人体质不同,用药需谨慎,请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希望岐黄学社学友会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点击右上角分享朋友圈哦。岐黄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由于网络局限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