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直非常推崇水,可谓“弱”的哲学。老子在少年时期,经族人介绍,老子拜商容为师。商容是商末商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著名贤者,因为不满纣王的荒唐暴虐,多次进谏而被黜。一次,听说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
商容先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问:“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答:“在。”
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摇了摇头:“没有了。”
商容接着问道:“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略加思索回答:“舌头还存在,是因为它柔弱;牙齿掉光了,那是因为它太刚强。”
商容没有想到老子小小的年纪竟能有如此深刻地理解,心里非常高兴。他进一步教诲说:“要记住,水虽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却能穿石;舌头虽然没有牙齿坚硬,但舌头却能以柔克刚。最柔软的东西里,蕴藏着人们不容易看见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能够穿透世上最坚硬的东西。现在我已经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诉你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教你了。”
受此影响,《道德经》有这么几段主张“弱”的地方: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就是老子的方法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在老子看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
一次与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谈及老子“弱”的哲学,主张班主任在学生面前也要适当“弱”一些。这位副校长很不以为然,认为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就是要强势。我笑了笑,没有与其继续争论。
作为班主任,要不要在学生面前适当示弱?作为家长,要不要在孩子适当示弱?我认为,老师在学生面前适当示弱,家长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可以激发学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使命感,由“要我成长”,改变为“我要成长”。遇事请学生帮忙、请孩子帮忙,把自己的困难告诉学生、告诉孩子,不但可以培养出一个具有担当精神的学生、孩子,说不定学生、孩子的方法还更为有效呢。
一位班主任让两名男生拖地,要求他们把拖把拧干水再拖,但孩子怕脏,不愿用手拧,把拖把扔在地上,用脚踩。她看了后没发火,轻轻说一句:“那我去拧干吧!”边说边去拿拖把,两个孩子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忙说:“算了!还是我们去吧!”
此时,如果这位班主任采取强硬的态度,有可能就会与学生发生严重冲突。如果再采取暴力手段,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一名男生不认真打扫卫生,班主任批评他,他不仅不认错还顶嘴,班主任一气之下扇了这名男生一个耳光,结果把他的耳膜打穿孔了。家长不愿意闹到学校,要求班主任赔偿数十万。这位班主任着急上火,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找人帮忙说情。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按照《人体轻伤鉴定标准》:“外伤性鼓膜穿孔不能自行愈合”,已经属于“轻伤二级”。《刑法》第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民法通则》第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老子还有一个观点,叫“不争之争”。这个观点我在《道德经》一文多次看过,当时体会并不深刻。后来,在看电视剧《雍正王朝》时,再次听到这个观点时,猛然间想到我在老子的《道德经》里看过。
康熙废掉太子后,太子之位已成空缺,一时间议举储君成为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