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为周身清阳交会之所,通肾气,连肝、胆二经。《辨证录》曰:“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此生病,”即明中耳炎一症,盖因患者肝胆失调,清气不舒,风毒热邪趁势入侵体内,循少阳经络上蒸,以致热郁血络,邪毒侵耳,炎灼鼓膜,以生炎症。
耳胀多为病之初期,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挟杂之症。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
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邪气盛行引起。
药灸穴位:
阿是穴(也就是疼痛点)、听宫穴等
药灸时间:
药灸7—10天休息一天,每天一次或多次,每次每个穴位(部位)药灸30分钟。
建议:
耳朵灸后会黑,不要马上用湿毛巾擦干净,三个小时候擦干净,以免寒气进入耳内,给治疗带来更大麻烦。
中耳炎案例:
曾姓宝宝,5岁,中耳炎初期,发病数月双耳奇痒,偶尔有脓,去医院检查多次,每次医生总是给配一点消炎药和滴耳液,不见好转,第一次来做完药灸,妈妈当晚就反馈信息过来说宝宝没觉得痒了,晚上睡觉前也不再拼命抠耳朵了,前后做了四次,到现在快一个月,症状早已全部消失,且没再复发。
药灸注意事项
1、清淡饮食
2、起居有常
3、生活节制
4、注意保暖,适当运动
5、起泡是湿重的表现,中医认为是祛病现象
5、禁茶、禁烟、禁按摩、禁浴足
6、夏秋季四小时不洗澡,冬春季当天不能洗澡。
您的健康管理选择:镇元堂·道家养生
治疗保健范围:
康复理疗、亚健康调理,各种疼痛、炎症、通经络、祛肿块等。
如中风、脊柱(增生、突出、膨出、狭窄、损伤),劳损、落枕、风湿、类风湿、痛风、感冒、各类炎症如鼻炎、咽炎、胃炎、肠炎、妇科炎症、囊肿、乳腺包块及跌打损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