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图
在抖音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笑了一整个晚上:
一个孩子从老家回来,整个人好像变了一个画风,尤其是走起路来……
直到妈妈看到孩子奶奶颤颤巍巍的样子,她终于懂了。孩子,你还小,不用学这个!网友评论一片哈哈哈哈哈,但其中一个回复扎心了:「我弟小时候本来不结巴,结果跟着结巴的孩子玩,人家结巴的那个早就好了,他现在30了还结巴。」细细想来,学别人结巴,是好多孩子小时候都会做的一件事。有的家长发现得早,给孩子矫正过来了;有的家长没有重视,直到孩子养成习惯,后悔不已。对于模仿,孩子似乎有着一种超乎常理的执着。在敏感期研究中有这样一个结论:「1岁半到2岁左右,是孩子模仿最重要的阶段。」一旦他开始学别人时,家长就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动作敏感期到了。这时候,当孩子说「妈妈,你快看我」时,你的态度很重要。一
孩子的模仿能力有多强?微博上一个妈妈遇到了困惑,家里不到1周岁的宝宝,突然做起了奇怪的表情。就是这样。??
家里没有大人做过这样的表情,孩子怎么突然这样了呢......直到妈妈收婴儿车时,她发现了「罪魁祸首」。
没错,就是??
相似度:99%!
??
妈妈:万万没想到......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模仿能力,他们在这方面的天赋真的很强。比如抖音上有一个「戏精」爸爸,他说自己有个没有实现的演员梦,所以常常拉着儿子一起表演。一场哭戏,爸爸嘴巴一撇,眼睛一闭,宝宝看了一眼镜头,看了一眼爸爸,马上就能做出一模一样的表情。甜馨和嗯哼也很会模仿。甜馨模仿贾乃亮、嗯哼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可以说得上惟妙惟肖。模仿和表达能力其实大有关系。一岁半的小甜馨会在换衣服的时候说:「胳膊紧啦。」会在喂鱼时说:「嘿,它吃了。」嗯哼金句频出被网友誉为「行走的中华词典」。为了调研孩子的模仿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做了一个著名的儿童模仿实验。
他们从幼儿园挑选了72个孩子,分成2组。
第一组叫「非攻击组」,大人会加入到孩子的游戏当中,陪孩子做游戏;另外一组叫「攻击组」,大人会在孩子旁边,持续性地用语言、锤子等暴力行为攻击游戏室里的玩偶。10分钟后,班杜拉把孩子们带到同一个房间,让他们随意活动。通过监控,他发现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在没有成年人在场时,孩子会模仿他们刚刚看到的行为。一半孩子玩的很开心;另一半,会去攻击玩偶!《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说:「模仿敏感期的孩子,他们正处于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他们会很努力地去模仿别人的一言一行,并以此为乐,并不明白所仿言行的真正含义。」孩子的模仿完全是所见即所学,没有是非黑白。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模仿!二好的模仿可以让孩子受益,坏的模仿完全是坑娃。之前一个新闻,3岁女童模仿大人自己用棉签掏耳朵,导致耳内感染,鼓膜穿孔,险些失聪。
河南三个幼童模仿蜘蛛侠,被困33楼外,最小的孩子才5岁多。像这样危险的模仿,万一真出了事,家长后悔都来不及!除了意外状况,模仿还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孩子的性格。
前几天在我哥哥家里,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
三岁的侄子看到我们拜访,就把我们往门外推,甚至还乱踢乱打。
起初我并未在意,直到他把我儿子推倒并拳脚相加时,我觉得这并不是简单的教养问题,而是暴力。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嫂子的态度。
她走过来笑着说:「哎呀,不好意思啊,他平时就这样。」转头对着孩子屁股就是一脚。
父母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见得多了,也会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变成他的行为准则。
这样的性格一旦养成,终生都会受影响。
三聪明的父母,都会这样帮助孩子度过动作模仿期。
不轻易制止孩子的模仿行为,正确引导知乎上一位妈妈分享了和女儿的日常:女儿看《小猪佩奇》坚持要去踩泥坑,于是,我给她套上了雨衣和小雨靴,带她去院子里踩泥坑去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快乐,而我看着她的模样,也很开心。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模仿,都会有所成长。有些家长过度敏感,看到孩子行为不恰当就会愤怒甚者粗暴制止,这样反而是适得其反,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孩子的模仿行为不偏激,暂时也没有给他造成很坏的影响,父母只要恰当矫正就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
之前的一个案例,一个4岁女孩儿模仿动画片咬破温度计,误食水银,好在就医及时,没有生命危险。孩子吸收外界知识通常大部分来源于绘本或者动画片,也因此出过很多事故。比如,孩子之间模仿植物大战僵尸烧死同伴、学《熊出没》中光头强骂「臭狗熊」的词汇等等。所以,在动画片的筛选上,家长要多费心挑一些让孩子充满正义感的片子或者陪孩子一起看,在看的同时告诫孩子,动画片里面的一些飞檐走壁、跳跃飞翔的动作是存在危险的,不可以模仿。要让孩子分清动画片与现实,并和孩子做一个危险动作不模仿的约定。利用孩子的模仿期,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5岁男童从小模仿爸爸练双杠、俯卧撑,体质特别好,从没生过病。孩子父亲骄傲地说:「从来都没教过他,都是我在做的时候,他模仿我。」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孩子会跟着我们做。比如:你在擦桌子,孩子会跑过来跟着你学擦桌子;你在拖地的时候,他也会模仿拖地;你刚打开洗衣机准备晾衣服,他也想来参与......这是很有趣也很常见的事。虽然这些动作总是做得不好,但是,他喜欢在模仿中寻找参与感。《社会心理学》对模仿的定义是这样的:「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这个他人,大多就是父母。父母传达什么样的行为,孩子就会下意识模仿。当孩子模仿得多了,他自然就会了。所以,父母应该利用好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四孩子的模仿行为,是内心和三观的一个外在表现。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而他所模仿的那些,便是白纸上的图案。模仿三观不正的人画出的图案必然一片混乱,而模仿三观正的人画出的图案一定好看。看一个孩子三观是否端正,看他的模仿就对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好的三观,就要从小加以正确引导,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让他在干净的环境下成长,这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关心。-End-作者:苏图,医生,以医救人,以文救心,写温暖的文字,讲暖心的故事。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家有0-6岁宝宝,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