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身体各项还没有发育完善的时候,妈妈在照顾宝宝时应该更加的小心谨慎。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如果做得不对,都有可能对孩子的耳朵造成伤害。具体有哪些动作呢?下面给大家一一罗列出来.
1、让宝宝平躺着喝奶
在给小宝宝喂奶时,如果不注意姿势,也可能会给宝宝的耳朵带来意外的伤害。比如说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因为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这样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时,就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所以我们通常建议45度角度喂奶。
2、进水处理不当
游泳、洗澡时宝宝的耳朵最容易进水,在玩水的时候有水进入耳朵没有及时清理,很容易诱发宝宝内耳感染、损害听力。宝妈们可以给宝宝戴上防水耳塞或者是游泳后及时清理宝宝耳朵!
大一点的孩子耳朵不舒服时,可能会说自己耳朵疼、胀,或者有“呜鸣”声;但小一点的宝宝还不会表达,只能摇头哭闹或用手抓耳朵。
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妈妈就要警惕孩子可能患了中耳炎。可以看看孩子的耳朵,如果里面的鼓膜又红又肿,多半患了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早带孩子就医。
孩子耳朵进水应该这样做:
a、用干毛巾或纸巾,把外耳廓的水全部蘸干,轻轻将干净的棉球放在宝宝的耳道外,让宝宝的头向入水一侧倾斜,让棉球自动把水吸出,等棉球潮湿后就将它拿出来。
b、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指导他把头侧向一边,使进水的耳朵向下,将耳朵向后上方拉,单脚跳,借用重力使耳道中的水流出。
c、还可以把手掌紧贴孩子的耳根,然后快速松开,连续数次,将水“吸”出来。
3、经常给孩子掏耳朵
孩子的耳朵里面有耳屎,爱干净的家长会忍不住给孩子掏。如果不小心损伤耳膜,也不能马上发现。如果孩子因为疼痛而哭闹,家长一般都认为哄哄也就当没事了,直到过几天突然发现孩子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脓,医院就诊,耳朵往往已经感染了细菌。
还有些宝妈喜欢随手用发夹、棉签或手指甲等,在孩子的耳道内掏挖,这样,病菌很容易进入中耳腔内,引起中耳腔感染、耳道长期流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
实际我们给宝宝掏耳朵时,并不像给自己掏那样能有明确的感受。用棉棒给宝宝掏耳朵,你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深浅、方向,很有可能将耳屎推向深处,造成听力下降,甚至损坏耳膜。
4、高分贝音乐或噪音刺激
婴幼儿还不会说话或不善于表达,噪音对他们的危害,他们是说不出来的!
现在不少劣质玩具的音量过大,简直成了噪音,有些家长在家或带宝宝散步喜欢大声放音乐,把音源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前面,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宝宝长期生活在机场旁、高速路旁等高噪音的地方,也需定期检查听力
5、捂住口鼻打喷嚏
感冒了会打喷嚏,过敏性鼻炎的孩子更是喷嚏不断,有的家长在孩子打喷嚏时会让他憋住喷嚏,有的家长则是不时捂着孩子的嘴和鼻子,其实这样做并不好。
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如果捂紧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6、不按要求使用抗生素
孩子耳朵发炎时,医生会根据病情建议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用多久呢?当然是要用足疗程。可是有的家长不这么想,他们的标准是,孩子的耳朵不痛了,或是耳朵不流脓了,说明病已经好了,不发炎了,当然就不必再使用抗生素。
家长这种随意停药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会导致药量不足,药效不够,不能完全杀死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不仅不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迟迟不好,最后可能出现无药可医的情况。
所以,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按医生指示服药,平时不滥用,一经使用,份量绝对要够。举个例子,倘若医生开了1周的药量,并指示1日服用4次,绝对不能擅自减少成1日服用2次,而且一定得将1周的剂量服用完毕,以免残留下来的细菌反扑,导致中耳炎复发
7、捏紧鼻子用力擤鼻涕
感冒的时候鼻涕很多,孩子自己又不会擤,于是擤鼻涕就成了家长的事。有的家长给孩子擤鼻涕时,往往用两个手指捏住他的两侧鼻翼,让他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
鼻子和周围的器官是连通的,用这种方法帮孩子擤鼻时,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在压力的作用下经耳咽管侵入鼓室,轻则引起暂时性耳堵塞胀闷感(这种感觉相信我们妈妈都曾有体会),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很多孩子的中耳炎就是妈妈擤鼻涕不当引起的。
正确做法是:让宝宝的身体稍微前倾,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样方法擤另一侧。
8、拍打宝宝的脸
和孩子逗着玩时,拍拍他的脸当然可以,但注意要避开耳朵。有时孩子调皮任性,性急的家长会打孩子的脸,这样的行为一定要避免。打脸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有些爸妈在逗乐宝宝时,会拍拍宝宝的身体闹着玩,但千万要注意别拍打宝宝的脸,以免刺激到耳膜。也注意别让其他孩子拍打宝宝的脸,因为孩子往往不知轻重,有时下手重了,可能产生意外,使宝宝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受到损伤,出现穿孔。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了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能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