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塔编辑组
伴随着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使用越来越低龄化,小孩子手机不离手,耳机不离耳的现象越来越多。伴随着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视力问题。但是,孩子的用耳健康问题却一直被我们家长忽视着。
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约4.66亿人,其中包括约万名儿童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
听力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交流能力,这个很容易理解,孩子学说话,要先听到,然后才能模仿发声,听都听不清楚,发声概率当然会大大降低。与人交流也是一样,连别人的话都没有听清,怎么去和人对话呢?
如果你的孩子看电视或者听故事时,总是要求大点儿声,而其他人却觉得声音已经够大了……
或是周围突然有异常响动,孩子却无动于衷……
可以试试在背后轻声唤孩子,如果没反应,就逐步提高音量,观察孩子的反应。
如果孩子反应不正常的话,家长这时候就应该提起注意了,一医院听力中心或者耳鼻喉科接受专业的听力测试和治疗。
五一假期马上要到了,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可以回到家中陪伴孩子了,贝塔想在假期之前给家长朋友们整理一些保护孩子听力的小tips,方便家长们在假期可以一一排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3岁以下的宝宝听觉器官发育还不完善,太大的声音刺激对他们稚嫩的听觉器官是有伤害的,而且这伤害是不可逆的。
听觉是由赋予我们听力的毛细胞和神经细胞只在胚胎发育期生成,一旦受损或者失去就无法再生。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数环境下会对人造成听力损害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人耳对超过85~90分贝的声音会感到不耐受。
如果音量超过分贝,足以让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造成听力受损。
而对于孩子来说,对于声音的承受能力会比大人弱的多。
对孩子来说,40-70分贝左右的声音最为适宜。若是声音太大,婴儿就会觉得吵。一旦声音超过80分贝,就会对婴儿造成强烈的刺激,会使得婴儿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哭闹的情况。
当孩子周围环境的声音超过了90分贝,就会对孩子听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会让孩子的听力有所下降,严重的还可能会使得孩子的听力遭受不可逆转的伤害。
当然,对于我们低龄宝宝来说,家庭噪音的防范重点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光玩具”。
防范重点:
婴儿期:爬爬毯、安抚娃娃等。
早教期:孩子的早教时期,使用的早教机,挂图书,声音书等。
会走开始:有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小时候给他们穿上带声音的小鞋子,还有孩子玩的带声音的滑板车,及其他有声电动玩具等。下面一组玩具噪声测试数据可大致反应儿童所面临的玩具噪声污染:玩具机动车发出的噪声在10厘米距离内为8~分贝;
大型音乐枪在厘米距离内的噪声值为74~分贝,最大可达~分贝;
尖叫鸡同类型玩具在10厘米距离内的音量可达78~分贝;
公园或大型商场等儿童游乐场所常见的载人电动玩具车的噪声值达74~97分贝。
在玩具安全新国标GB–《玩具安全》中,新增了对玩具声响的强制性标准。根据规定,近耳玩具声音不超过65分贝,除近耳玩具外的其他玩具不应超过85分贝。
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在市面上的发声玩具中,仍有近6成存在声响超标的问题。
所以,小编在这里建议各位家长,请选择具有品质保证的儿童玩具,在给孩子玩儿之前由家长先进行检测,判断是否适合孩子。
目前发现的耳毒性药物达多种。耳毒性药物指毒副作用主要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位听神经),致使眩晕、平衡失调、耳鸣、耳聋等的一类药物。耳毒性药物有可能造成内耳结构性损伤的药物,药物损伤会导致临时或者永久的听力缺失,也会对已存的感音性听觉缺失造成更大伤害。已知的耳毒性药物有近百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有肾脏毒性和耳毒性,儿童不宜使用。(本资料来源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这些药物均会导致小儿耳聋,为了避免或减少药物中毒性小儿耳聋的发生,家长要有自我保健意识,要了解耳毒性药物的知识,在给患儿看病用药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请教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遵医嘱,不要随便用药。小儿用药,药物的剂量、浓度都与成人都有不同,孩子生病,医院就诊,按医生的处方用药,谨遵医嘱。
耳朵里经常进水,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中耳炎,那么我们在平常给孩子洗澡的时怎么可以避免水进入耳朵呢?
家长可以选择给孩子戴上儿童护耳洗发帽再洗澡,宽大柔软的帽檐可以将束流和泡沫都挡在脑袋外,有效的防止孩子洗澡洗头耳朵进水的问题。且帽檐也会保护孩子的眼睛,防止水流入眼。
五官相通,耳朵与周围器官相连,家长也应注意孩子其他疾病引起耳朵的问题:如发烧感冒,及鼻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炎症引发的耳朵问题。家长也应注意孩子进食时避免呛到,防止食物或细菌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等疾病。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掏耳朵,认为能保持孩子耳道的清洁。或者孩子说自己耳朵痒就擅自给孩子掏耳朵。
首先家长要明确一点,健康的耳道有自洁能力,耳屎还有保护耳朵的功能。除此之外,小孩子的耳道格外脆弱,即使有耳屎,只要不是异常性状(如异常颜色,脓液性)的耳屎,即使耳屎多一些,家长也不用太担心。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家长不要用棉签帮孩子掏耳朵,掉落的棉絮可能会残留在耳道中,造成耳道感染。
这个行为容易戳破孩子耳道深处的薄薄的鼓膜,造成鼓膜破裂、穿孔,不仅引起耳痛、出血,而且还使外耳与中耳腔直接相通,细菌也就乘虚而入,引起感染,要知道鼓膜参与声音传导,若鼓膜穿孔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听力。
但这并不是说耳道不需要清理,如果半年、一年耳垢没有自己掉出医院看看,进行科学的清洁,并检医院进行清理。??耳朵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长对孩子听力保护应从小开始。注意每个细节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END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精彩回顾:▼好看请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