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中耳鼓室黏膜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的发生以婴幼儿多见,患者中有1/3是1周岁左右时候得的,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有发生,其发病率在临床上仅次于感冒,并且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
很多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中耳藏在耳朵里头,病菌是怎么跑进去的呢?答案很简单:人的鼻咽部与耳部是通过咽鼓管相连的,婴幼儿的咽鼓管特别短,又比较宽而扁平,管口常呈开放状,而且正好与中耳相通,鼻咽部要是发生细菌或者病毒的感染,就容易通过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起炎症反应。
通常中耳炎又分为急性与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及时就医的话,可以痊愈并不再复发。小儿中常见的急性中耳炎尤其是化脓性中耳炎,临床常表现为耳区胀痛、听力下降以及伴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旦鼓膜穿孔,可见脓液从耳中流出,此时肿胀的症状反而减轻。一些家长对耳内会有脓液流出大惑不解,常以为是水灌入耳中所致,其实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当中耳炎没有脓液流出时,岁数稍大的儿童能自行诉述病情,但小儿一般只会烦躁哭闹,父母常常不知所措。但此时若用手指轻轻按压耳朵,如果孩子哭闹加重,或用手来自卫,则说明是耳内的毛病。另外,因重力的关系,将小儿抱立时,由于耳内的充血情况得到改善,疼痛常常有所减缓,这也提示中耳炎症的存在。
小儿一旦患上中耳炎,医院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积极的抗感染处理,同时应加强中耳局部的消炎处理,另外应特别注意去除致病因素,以保持咽鼓管的通畅。若治疗及时得当,一般流脓会逐渐减少至痊愈,穿孔的鼓膜也可能愈合,对听力不会造成影响。
中耳炎的治疗(此内容专业较强)
年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家庭医师学会更新了《儿童急性中耳炎诊治指南》,为基层医生对6个月至12岁儿童的非复杂性急性中耳炎诊治提供推荐意见。这些推荐意见是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提供了更严格的急性中耳炎诊断标准,旨在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主要的诊断推荐意见包括:
1、当出现中到重度鼓膜膨出,或出现新发耳漏(非因急性外耳炎所致)时,应诊断为急性中耳炎。
2、当在48小时内出现轻度鼓膜膨出和耳痛,或出现明显的鼓膜红斑时,可考虑急性中耳炎诊断。对于尚不能说话的儿童,抓耳朵、拽耳朵、蹭耳朵或揉耳朵可能表明耳朵疼痛。
抗生素治疗
急性中耳炎以细菌感染为主,其中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最为常见,三者约占病原菌的近80%,病毒感染少见。
1、必须进行抗生素治疗对象:
①年龄6个月以上、存在双侧或单侧急性中耳炎的儿童,并且出现严重症状或体征(中到重度耳痛、耳痛≥48小时或体温≥39℃);
②症状和体征不严重的年龄6~23个月的双侧急性中耳炎儿童。
2、非必须进行抗生素治疗对象:
在与患儿父母共同决策的基础上,单侧、不严重的6~23个月急性中耳炎患儿,或不严重的年龄较大急性中耳炎患儿,可给予抗生素治疗,亦可密切观察,暂不给予抗生素治疗,除非患者病情加重或在症状出现48~72小时内仍无改善。
3、抗生素选择:首选阿莫西林(虽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比阿莫西林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但是由于费用和副作用等原因,选择阿莫西林为首选药物)
4、其他:
①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推荐鼓膜置管,而不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②对于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包括对疼痛症状的评估,如果有疼痛,应该使用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减少疼痛。
预防
家庭护理应注意保持孩子耳朵整洁,平时不要给孩子挖耳朵,避免细菌侵入引起感染;孩子洗澡、洗头时,防污水流入鼻及耳内;
游泳后可用细小卫生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洁干燥;
孩子感冒后,家长应该用干净的纸巾帮助其轻轻擦去鼻腔分泌物;
对于较大的孩子,家长应指导其正确擤鼻涕,即交替将鼻翼压向鼻中隔,分别擤左右两个鼻孔,切忌用手紧捏双侧鼻孔擤鼻涕,以免增加鼻、咽喉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咽鼓道反流至中耳内,诱发或者加重中耳炎;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奶汁易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妈妈们给宝宝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宝宝抱起呈斜位吸吮奶汁;
妈妈们应该积极进行纯母乳喂养,至少喂到宝宝6个月大,以此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预防中耳炎。
参考资料:《儿童用药及护理》、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制定的《儿童急性中耳炎诊治指南》、《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年版)》
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