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
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美好未来”。
要知道,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它可以将接收到的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发送到大脑,大脑会将这些信号“反馈”给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可以听到外界的许多美妙声音。
鸟儿的啁啾,风和雨的呼呼声,孩子们的笑声和亲密朋友的话语,如果没有这些善良的声音,这个世界将是多么苍白和令人遗憾。
不幸的是,根据世卫组织的估计,全球目前有11亿年轻人面临着不安全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损失风险。
听力一旦受损,将无法挽回。
不管用多长时间,如果耳朵接触到大的噪音,就会引起感觉细胞疲劳,进而引起暂时性的听力下降和耳鸣。
如果音量特别大,或者经常长时间接触,会对感觉细胞等结构造成永久性损伤,进而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如果听力逐渐丧失,就会影响对语言的理解,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防止监听需要做些什么?
第一,防止耳膜穿孔。
耳膜是一个能感觉到声波振动的器官。如果耳膜破了或者穿孔了,就相当于无法接收声音信号,听力就无从谈起了。
耳膜穿孔的原因有很多。在儿童中,因机械性外伤导致耳膜穿孔的病例较多。
此外,感冒往往会导致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加重时也会导致耳膜穿孔。当发现耳膜穿孔的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否则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第二,防止水进入耳朵。
如果水进入耳道,没有及时清理,就非常容易引起中耳炎,不仅影响听力,还可能引起疼痛和身体不适。
严重的中耳炎还会导致耳膜穿孔。如果水已经流入耳朵深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千万不要尝试自己用棉签吸水,以免刺破耳膜。
第三,谨慎使用部分药物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儿童用药还没有完全形成规范,不合理的用药造成了大批儿童永久性耳聋,即“药物性耳聋”。
人体的耳朵里布满神经和细胞,它们对药物非常敏感,如果用药不规范,则会对这些神经和细胞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导致耳聋。
这些药物常见的有:庆大霉素、新霉素、阿司匹林等。
第四,警惕突发性的耳鸣
实际上,耳鸣也是耳朵发出的一种“警报”,说明耳朵可能出现了一些疾病问题。
所以,经常耳鸣的人应该引起重视,医院检查,如果发现问题才能及时治疗,以免引起更严重的耳部疾病。
第五,远离各种噪音
逢年过节时的鞭炮声、机器长时间的轰鸣声、长期佩戴耳机播放大音量的音频……这些对于耳朵来说,都属于噪音。
如果人长期处于嘈杂的环境,耳朵就会受到影响,渐渐对声音不再敏感,严重时就会出现听不清楚甚至耳聋的症状。
耳机等设备音量尽量小一些
要知道,
人耳的正常听力频率范围在20-Hz,日常所接触的声音频率通常在-Hz
。
长时间的接触噪音以及短暂的强噪音会破坏耳蜗中的膜细胞,而受损的毛细胞不会发生。
因此减少使用个人音频设备,
连续佩戴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
,同时降低个人音频设备音量,建议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尽量远离噪音源头,同时减少停留时间,对于需要长期处在噪音环境中工作的人,就需要佩戴防护耳塞以及耳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