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伏尔泰
3月3日是第二十个全国“爱耳日”,也是国际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政策”。
是啊!
在这个充满噪声的世界
也留一点爱给听力健康
让耳朵休息片刻!
01
享受国家政策福利的孩子
得益于国家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相关政策,小柏(化名)出生3个月内及时筛查确诊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而且是及其少见的内耳畸形“耳蜗共同腔畸形”。这种病的发病率占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5%。
据统计,目前我国新生儿当中每个就有1个是听障儿童,仅广东全省每年新增聋儿超过人,其中超过一半为重度以上耳聋。很不巧小柏就是这10多人里的一位。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主任医师给患儿(小柏)做康复训练
“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让小柏有了治愈的可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主任医师为小柏做了最复杂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出生就听不到声音的他,现在已经能说4个字的短句。
比起那些天生性耳聋的患者,拥有一双健康耳朵的人是多么幸运。然而,有时拥有了却不懂得珍惜,生活中太多的不良用耳习惯,导致耳朵严重负荷,听力障碍人群越来越多。
02
让耳朵清净一会儿
据了解,我国听力障碍者达万,占残疾人比例的28%。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听力损失比例达11%,耳鸣发病率高达30%。健康广东小编前几天写过一篇《除了脱发11亿年轻人面临这个健康风险,不可逆!》,认真读了没,下面这些不良用耳习惯一起纠正吧!
1
掏耳朵?
掏耳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入外耳道,引起发炎,不仅痛苦而且难治。如果造成鼓膜穿孔,易引起感染,患中耳炎,就会影响听力。
所以掏耳朵这种习惯性动作,不建议也不否认。当每次掏的时候保持清洁、消毒、卫生;尽量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的东西掏耳朵;不能与人共用棉签等工具。(一周一次即可)
1.耳痒难忍,可以用棉棒沾酒精擦拭,但不要插入太深;
2.耳朵进水,有异物,都要及时清理,此时就要用消毒工具等。
3.长期不掏耳朵,可能会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很难掏出来了,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
2
降噪生活
长期暴露于噪声中,耳朵就会受不了。噪声引起的耳聋被称为噪声性耳聋,噪声聋治疗起来难度很大,一旦出现还会有持续下降的过程。
1.远离鞭炮,尽可能捂上耳朵;
2.去酒吧、迪厅、体育赛事和其它嘈杂的场所时,要时不时到安静的地方休息一下;
3.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工厂、工地、车间等)的人应该戴隔音用耳塞、耳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
3
耳机限时
年轻人戴耳机已经成为“时尚范”,长时间的戴耳机也会导致听力障碍,所以耳机要规范!
1.时间限定1小时内休息;
2.不要超过最大声音的一半;(≤50%)
3.对自己好也对耳朵好点,耳机的质量要好,最好用降噪耳机。
4
慎用药!
听觉的产生和耳内有一个叫耳蜗的结构密切相关,耳蜗结构中有一种毛细胞(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这些毛细胞非常娇弱,许多药物对它们都会造成伤害。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会损伤毛细胞,引起药物性耳聋。有些人对这些药物极为敏感,即便用上一点点这些药物,也会引起药物性耳聋。
因此,在使用药物特别是上述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再慎。
5
及时治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明显增加,与之相伴的一种疾病——突发性耳聋也明显增加了。
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还伴有耳鸣或者眩晕、耳内闷塞感。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症,治疗越早越好,如果病史超过15天,听力恢复就较难了。
为预防突发性耳聋,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饮食要规律,避免过度熬夜等。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该尽快向耳鼻喉科医生求助。如出现耳鸣,听门铃、电话铃和闹钟铃等高音时有困难,听不清别人讲话,或者在其它嘈杂环境中跟不上别人的谈话。
生活中父母还要督促孩子保护听力健康,建议定期给儿童、青少年等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查听力。
来源:健康广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