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鼓膜穿孔 > 治疗用药 > 成人听损要不要植入人工耳蜗听听专家怎么说

成人听损要不要植入人工耳蜗听听专家怎么说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jiepai/12746.html

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伏尔泰

倾听是人的本能,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

听障人数多,但接受检查的比例只有27.56%,而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使用比例更低,不到5%。在这其中又有这样一种情况: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因为年幼时家长对听力知识的匮乏或所处年代的限制,错过了治疗耳病的最佳时间,当时只能选择佩戴助听器,但可能已经超出了助听器的最佳使用范围,不能完全满足对声音的需要,因此他们开始考虑植入人工耳蜗。

“我都三十几岁了,还能植入耳蜗吗?”

“年龄越大,是不是成功率就越小?”

“目前国内做成人耳蜗的技术怎么样啊?”

“适应耳蜗会比适应助听器困难吗?”

……

每个人的听力损失不同,身体状况千差万别,担心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耳朵树有幸帮大家找到了各个角度的朋友做了一次访谈,听听他们怎么说。我们将这次访谈的干货整理成了两篇文章,一篇从专业医生和听力师的角度给大家答疑解惑,另一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给大家一些经验借鉴。如此度全方位无死角地分析成人听损要不要植入人工耳蜗的问题,耳朵树相信总有你想要的答案。

刘军—北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擅长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球囊扩张)、耳硬化症、人工耳蜗植入(小切口微创)、中耳炎、鼓膜穿孔、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Q1.在您的工作中肯定遇到过很多成人用户植入耳蜗,对成人来说,我们经常讲要有“合理期望值”,那什么情况的患者植入效果很好?不建议植入的话,最多的因素是什么?

A: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聋的有效治疗方法,影响植入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

(1)患者的自身条件:耳蜗植入者的病因,例如个别遗传性聋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不好;听觉剥夺的时间,也就是耳聋的时间越长,康复时间就需要更长,效果相对较差,所以建议需要人工耳蜗的患者植入宜早不宜迟;致聋的病变部位,例如病变仅在耳蜗毛细胞和突触一般效果良好,而耳蜗神经或后通路有问题则效果差;耳聋程度(是否有听觉反应)以及听神经螺旋神经节残存数量(必需有一定数量才能保证人工耳蜗起效);耳蜗畸形程度(严重耳蜗畸形的患者效果普遍较差);文化程度、智力水平、植入年龄、术前语言能力和聆听经验(助听器佩戴否);患者对重获听力和配合术后康复的程度等。

(2)手术因素:例如植入顺利否、电极植入的深度和位置、是否有手术并发症,电极是否打折损伤、遇到个体特殊情况时医生的处理经验等。

(3)术后人工耳蜗的调试也很重要,决定人工耳蜗是否处于一种最佳工作状态。

(4)术后听觉和言语康复有效性(例如康复手段、时机、时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5)其他因素。患者是否习惯日常坚持使用人工耳蜗,是否能不依赖看口型,坚持通过人工耳蜗的“听”来交流等。有研究结果表明,同种条件下人工耳蜗使用的频率和时间直接影响疗效,所以鼓励患者术后规律佩戴人工耳蜗,促进康复。

不建议人工耳蜗植入的标准得参照《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的绝对禁忌证:内耳严重畸形,例如Michel畸形;听神经缺如或中断;中耳乳突急性化脓性炎症。相对禁忌证:癫痫频繁发作不能控制;严重精神、智力、行为及心理障碍,无法配合听觉言语训练。另外语前聋并且无听觉和言语基础的成人效果很差,也不建议耳蜗植入。

耳朵树总结:植入人工耳蜗的效果好坏,与患者自身的病因、手术因素、术后的调机、言语康复训练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在上述条件符合前提下,应该说语后聋(言语识别基础较好),植入效果会有保证。

除人工耳蜗不建议植入的禁忌症以外,成人语前聋并且无听觉、言语基础较差的患者不建议接受人工耳蜗植入。

Q2.有语后聋患者说人工耳蜗的声音像机器人,还有的说像在水里听到的声音,还有的说能够很快适应觉得和之前差别不大。这些用户术后对声音不同的反映差异,是与该用户的语言记忆还是什么因素有关?他们之后听到的声音还会变化吗?

A:人工耳蜗是个精密的电子装置,但与正常人耳的感受范围有所不同。健听人能听到频率范围从20到Hz的各种声音,人工耳蜗的言语处理器处理范围主要适合语言频率区域大约在-Hz(不同品牌有差异),人工耳蜗利用电刺激产生的听觉,一些高频和低频的都被滤掉了(即部分失真),自然界有些声音不一定在人工耳蜗处理范围之内,因此听到的声音与健听人会有不同。

早期使用者对听到声音的描述都会不同。经过不断的调机和语训,植入者大脑会慢慢适应这种声音,语后聋的患者也会逐渐“找回”耳聋前对于声音和语言的“记忆”,逐渐适应人工耳蜗产生的声音,并“认为”是自然真实的声音,听觉和言语越来越接近于健听人的感觉。人工耳蜗植入后定期调机和系统的语训可以大大缩短这个适应期。

Q3.问您一个很多成人用户关心的问题,耳朵树采访一些早期人工耳蜗植入者,他们反映虽然已经植入十几年,但每次调机都还是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是来自调机因素,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还是植入耳蜗后蜗内环境或者大脑适应?

A:首先我们要明确调机的目的和意义。

(1)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是否完好以及电极工作是否正常,是否有其他非听觉反应如面肌痉挛和眩晕等;

(2)人工耳蜗植入后,因耳蜗内的内环境在慢慢地不断变化,耳蜗内的电极的阻抗也在不断变化,只有通过定期调整参数才能达到最有效最省电的刺激,达到较优响度和清晰度;

(3)植入的患者对人工耳蜗处理的外界声音有个适应和认识过程,大部分成人语后聋的患者需要6个月以上;

(4)听觉和言语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调整到患者感觉最理想和比较喜欢的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

基于上述耳蜗内环境以及患者听觉和言语功能的康复阶段的不同等原因,耳蜗植入早期和后期的不同期,每次调机患者都可能感觉有差异,当然会和调机人员的调机水平和是否达到最佳也有关。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电极、言语处理器硬件和言语处理策略的优化)的发展和手术植入技术的革新,处理器升级、使用更先进的语言处理策略,用户感觉也有明显的提升。人工耳蜗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更接近正常听力。

Q4.您能讲述一个您印象最深的成人用户吗?ta为什么给您这么深的印象?

A:最有感触的是婴幼儿开机瞬间听到声音时恐惧的啼哭和家长欣喜的眼泪,一哭一笑都代表了重回有声世界的幸福。印象最深的是一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成人患者。这个年轻患者术后写了耳蜗开机和调试日记,详细描述了耳蜗植入后听觉的改变和言语功能的提高,展现了成人语后聋耳蜗植入的康复历程,无论是我们的研究还是对其他用户都很有意义。我节选部分和大家分享:

(1)开机心得:

“之前我戴助听器的时候,只要在屋里,在家,安静的时候一点儿声都没有的,可能我习惯了。戴上人工耳蜗的时候,在安静的小屋,突然嗡嗡嗡嗡响,我才知道这个小屋根本不是安静的,调机师拍手,听到的更清晰,不太习惯......."

"地铁那么嘈杂,我却听得到我妈妈,我儿子不断说话,分的如此清楚,光听真听不懂儿子亲亲的声音,嘴巴有声,大家都知道的,之前戴助听器听不到的,这会儿在地铁声音又那么乱,我却清晰地听到了。"

"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我突然听到后面有叮叮叮的声音,我妈妈告诉我服务员在弄杯子,我回头一看,才恍然大悟要是我戴助听器必然听不到。"

"到家后就从来没安静过,连我自己走路声都听到了,我儿子睡觉了,家里安静才对,可是声音还是有的,虽然不知道那是什么声音。总之一天下来,就没安静过。”

(2)开机调试:“戴了人工耳蜗,听到的声音更奇妙。之前我在房间,客厅敲门,我听不到的,厨房高压锅的声音,我在厕所更听不到。用了人工耳蜗,轻轻松松地听到了,如此清晰,对我来说,挺不可思议的。我儿子喝奶,那个泡泡声音,虽然挺小的,我却听到了,还是第一次听到的,我孩子呼吸声音,听的非常清楚,之前我不认为有声音。原来这世上,不管你做什么拿什么都会有声音。关于人声,分辨率不是很好的,需要加强练习。至今,已经戴了不到2月了,对声音的感觉,突进猛飞,之前听不到的,基本上都听到了,熟悉了些~我深深感悟到,做人工耳蜗是正确的选择。跟健听人几乎接近了。”(引自--佩戴助听器时没有听到过的声音,人工耳蜗开机后我全部都听到了!)

刘军大夫从人工耳蜗植入的临床和术后康复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专业指导意见,下面采访的这两位听力师,就人工耳蜗的优势、如何缩短适应周期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徐海斌——美国AB人工耳蜗北区临床技术支持

Q1.对于长期使用助听器的成人听损用户,他们考虑人工耳蜗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什么?

A:从《人工耳蜗工作指南(版)》中对于语后聋的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标准是: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听力学的入选标准为:双耳纯音气导平均听阈80dBHL的极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后听力较佳耳的开放短句识别率70%的重度听力损失。所以成人长期使用助听器的用户考虑人工耳蜗的出发点应该是助听器已经无法达到很好的听力补偿效果,交流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人工耳蜗植入达到更好的听力补偿和言语识别率的提升。

Q2.对于长久失去听力(比如20年)的成年用户,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时会担心听神经萎缩或者大脑听力语言功能蜕化,从您的实践经验总结,大概多长时间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需要通过哪些检测来推断这些变化已经发生?

A:长久失去听力的成年用户(我的理解为语后聋用户),如果发生听神经萎缩或言语功能的退化,个人觉得应该发生的时间会在10年以上,当然也有报道10年以上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植入人工耳蜗恢复较为理想的,我认为可能和耳聋发生的原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要看是否对螺旋神经节细胞也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需要哪些检测来推断这些变化已经发生,个人认为植入时的年龄会有一定的影响,人工耳蜗植入后语言交流能力的恢复和用户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康复的付出程度也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不管怎样,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标准里都提及了一条:“患者本人或监护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在期望值的设立上可以不那么高,但是在康复的进程中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的”。

Q3.植入人工耳蜗,一般是选择差耳,但成人用户很多植入好耳,主要考虑是什么?

A:为什么要选择好耳植入呢?首先,双耳的听力损失应该都是到了重度以上,好耳助听器佩戴的效果也是达不到开放短句识别率大于或等于70%的,也就是说好耳也是略好,并不是说听力非常好。差耳一般因助听器佩戴无效或效果极差已经不戴好多年的时间了,因为“听觉剥夺”,差耳补偿后的言语识别率也会不高,而且需要适应的时间会更长,最终无法达到好耳所能达到的一个效果。既然同样是植入,为什么不选择效果有保证的(好耳)来做呢?当然这都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术前需要跟听力师和手术医生做好沟通。

翟飞——耳朵树人工耳蜗事业部临床总监

Q1.非常高比例的助听器用户选择植入耳蜗,助听器的局限性在哪里?

A:助听器功率在高频有局限性,对于Hz以上听力超过dB的情况,不论是什么功率的助听器,要达到好的效果是非常难的。虽然助听器的研发方向里对频宽和超大功率都有不懈的追求,但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在高频补偿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不足。对于一些特殊的听损朋友,因为内耳受损的情况很特殊,助听器提供的帮助也会很有限。

Q2.长期佩戴助听器的成人用户,植入耳蜗后会短期内非常不适应,一般成人需要多久才能适应人工耳蜗?

A:临床观察,成人植入人工耳蜗在开机初期会对耳蜗的声音有所不适,对声音的感觉也各有不同。有人对听到的声音认为很乱,声音听起来都一样;也有人感觉好烦什么都听不懂;有人只知道别人在讲话,但听不出、也看不懂所说的是什么;还有人把弹钢琴的声音当成了海浪的声音。曾经有个男青年植入耳蜗开机后一度要求必须给他取出来,而两个月适应后觉得人工耳蜗真好。

人工耳蜗毕竟不是真耳,对语后聋的成人用户来说,电刺激在大脑产生的听觉和记忆中的声音需要重新建立对应关系,确实需要一个适应周期;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因此恢复的周期也会不同,我们给大家一个平均的参考值是,从植入耳蜗到真正听懂语言能够正常交流大概需要半年。

Q3.如何尽快适应人工耳蜗呢?

A:一、长期使用助听器的成人朋友植入耳蜗后的3个月内,尽量只使用耳蜗聆听;

二、言语基础差的成年人,在耳蜗植入后应该接受系统的言语矫治和康复;

三、无语言能力的成年人,在植入耳蜗后应该一直接受系统的言语康复,但因其自身原因,短时间内耳蜗和康复效果不明显,应长期坚持。

四、言语能力好,接受程度高的成年朋友,调机时要尽可能配合,经过几次调机后适应耳蜗声音。

在看过专业人士的答疑解惑后,不知道你的心里对成人听损要不要植入人工耳蜗是否有了自己的主张呢?没关系,不用太快做决定,因为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一些成功植入的案例和正在考虑中的患者的真实情况一一告知于你(见本次推送第二篇:《成人听损要不要植入人工耳蜗?——不妨看下用户的实际体验》),看完他们的体验和顾虑再做决定也不迟。

(本文由耳朵树根据采访整理,转载请联系耳朵树)

耳朵树精选科普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相关内容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内容

听力科普|康复知识|读者分享|沙龙视频|救助项目|补助政策|医生专访|品牌专题|千字千元征稿|二手助听器转让|关于我们

耳朵树是运用“互联网+”的战略部署方式,植根于听力医疗、语言康复领域,以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双赢为导向的创新型企业,致力于帮助中国听障人士回到有声世界、回归主流社会,成为中国听力医疗康复行业的创新整合者。

新浪微博:耳朵树eartree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y.com/zlyy/1323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