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妈妈的眼里都是宝贝。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不要有太多不好的习惯。生活中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者认为对的方法去引导孩子。
但有些方法做的不一定是对的。
1,经常掏耳朵
家长抱着宝宝的时候,有可能经常自觉或不自觉的给宝宝掏耳朵。有时会不小心损伤到宝宝的耳膜。通常大人都会以为宝宝因为疼痛而哭闹,哄哄也就当没事了,可是过几天就会突然发现宝宝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脓,已经感染了细菌。
还有些宝妈喜欢随手用发夹、棉签或手指甲等,在孩子的耳道内掏挖,这样,病菌很容易进入中耳腔内,引起中耳腔感染、耳道长期流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
2,让宝宝平躺着喝奶
给小宝宝喂奶时,如果不注意姿势,让宝宝平躺,也可能会给宝宝的耳朵带来意外的伤害。
因为宝宝的咽鼓管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这样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时,就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所以我们通常建议45度(头部抬高)的角度喂奶。
3,拍打宝宝的脸
哄逗宝宝玩耍时,当宝宝乱动就很容易就会碰到耳朵,可能产生意外,使宝宝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受到损伤,出现穿孔。
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了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能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4,高分贝音乐或噪音刺激
现在一些劣质儿童玩具,由于音量过大,实为成了噪音。如果这些声源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耳旁,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如:宝宝长期生活在机场旁、高速路旁等高噪音的地方,应需定期检查听力。
5,捏紧鼻子用力擤鼻涕
当宝宝有鼻涕时为帮宝宝把鼻涕擤干净,常会用力捏住宝宝鼻翼,还会让要让宝宝自己用力,这样的做法其实很危险。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很多宝宝感冒时易患中耳炎,同时也与帮宝宝擤鼻涕的方式不对有关。
6,捂住口鼻打喷嚏
同擤鼻涕一样,在宝宝打喷嚏的时候捂住口鼻也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的平衡。
打喷嚏时捂紧宝宝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引起中耳发炎。
7,游泳、洗澡不注意保护
游泳、洗澡时宝宝的耳朵最容易进水,在玩水的时候有水进入耳朵没有及时清理,极容易诱发宝宝内耳感染、损害听力。
8,捏鼻子灌药
小宝宝生病时都不喜欢吃药,家长只好捏紧宝宝鼻子喂药,可这样并不会使宝宝味蕾尝不到要的苦味,而减轻药的味道,反而有可能在宝宝挣扎时造成危险。所以这样做也会伤到宝宝的耳部。
宝宝在挣扎时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另外,宝宝鼻腔黏膜、血管比较娇嫩,捏鼻子喂药时,力度如果没控制好,还会导致鼻黏膜和血管损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