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耳科疾病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严重,但是,一旦引发颅内、外的各种并发症,那就非同小可了!
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和中耳胆脂瘤引起各种邻近组织的损害,可产生多种颅内、外并发症,称为耳源性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部位,耳源性并发症可分为颅内、颅外两大类。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耳源性并发症已经明显减少。
病因
耳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中耳炎的类型:中耳胆脂瘤最多见,骨疡型慢性中耳炎次之,急性坏死型或结核性中耳炎也可引起骨质破坏,单纯型慢性中耳炎一般不会出现并发症。
2、致病菌毒力:致病菌力强,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或耐药性增强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之一,致病菌主要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有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肺炎球菌等。
3、患者抵抗力:严重的全身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以及年幼体弱、长期营养不良等,均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使中耳炎症扩散。
4、引流不畅:如鼓膜穿孔被肉芽、息肉、胆脂瘤等堵塞,以及鼓膜穿孔太小,均可造成中耳脓液引流不畅,炎症向邻近组织扩展。
传播途径
1、经破坏或缺损的骨壁:最常见,当鼓室、鼓窦盖及乳突天盖或乙状窦骨壁破坏时,感染可向颅内扩散;乳突外侧或乳突内侧壁穿破时,脓液可顺此流入耳后骨膜下或颈深部,在局部形成脓肿;半规管或鼓岬破坏后产生瘘管,感染或细菌毒素可经此处侵入内耳,引起迷路炎;外伤(颞骨骨折)、手术(半规管开窗术)形成的骨缝亦可成为传播途径。
2、经正常的解剖通道或尚未闭合的骨缝:感染可经前庭窗、窝窗侵入内耳;经蜗水管、前庭水管及内淋巴管、内淋巴囊等向颅内播散;经小儿尚未闭合的骨缝(如岩鳞缝)将感染传播至颅内。
3、血行途径:感染通过中耳和颅内相通的小血管蔓延至颅内。
分类
颅内并发症:硬脑膜外脓肿、化脓性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
颅外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肿、颈部贝佐尔德脓肿、迷路炎、周围性面瘫、岩尖炎、岩锥炎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