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宝宝的小动作非常多,例如抓耳朵、眨眼睛、摇头晃脑,很多家长都不在意,以为是宝宝贪玩好奇。殊不知,宝宝的每个小动作都应引起父母足够重视。宝宝爱抓耳朵背后有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是否患有中耳炎
患有中耳炎的常见表现:
1、挠耳朵。倘若看到宝宝不停地摸、挠、揪耳朵,家长就要想到他是否患上了中耳炎。
2、发烧。如果宝宝连续3天发烧,体温在37.5℃以上,且服药后却持续不退烧时,父母就应想到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医院耳鼻喉科检查。
3、耳朵积水。当家长发现宝宝的耳朵里有黄色分泌物流出时,且体温降至正常,发烧情况好转,这时就要注意了,因为有急性中耳炎已经鼓膜穿孔的可能。
4、摇头。当父母发现宝宝躁动不安,不断摇头,就应想到他可能是耳朵不舒服,医院检查。
5、哭闹。当宝宝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一直睡不好觉,此时应立即带他咨询医生。
6、听力不佳。假如鼓膜里有渗出液就会导致人的听力下降。所以倘若你发现宝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好几遍也不加理睬,那么就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喉科做检查。
为什么宝宝容易患中耳炎呢?
它与孩子耳部的解剖生理密切相关。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根细细的小管连接耳朵与鼻咽部,叫做“咽鼓管”,婴幼儿时期,咽鼓管的发育不完善,形状又短又直,管腔相对较宽,咽鼓管的一端即鼻咽部开口处就几乎与鼻底相平,由于咽鼓管的这一特点,鼻咽部的细菌、病毒及痰液等很容易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特别是婴儿呼吸道感染,更容易引起中耳炎,因此中耳炎发病率较高,许多宝宝都有过中耳炎的经历,当宝宝抠耳朵时首先要排查中耳炎。
耳道里是否有“耵聍”有些时候宝宝喜欢抠耳朵,可能是耵聍晃动引起嗡嗡的响声、或者耵聍堵塞后产生耳闷、听力异常等现象。
“耵聍”是怎样炼成的?
耵聍俗称耳屎,每个宝宝耳朵里或多或少都有耳屎,它是由耳道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东西,大多数呈薄片状,少数如粘稠的油脂,俗称“糖耳屎”。平时这些耵聍在耳道内,粘附外来灰尘,并滋润保护耳朵皮肤。正常情况下耵聍借打哈欠、吃东西等下颌运动自行排出。有些孩子可能出现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外耳道的现象,称耵聍栓塞,俗称“铁耳屎”。
发现耳屎堵塞孩子耳朵怎么办?
当宝宝常常揪耳朵时,家长可用小电筒观察是否有耳屎阻塞。若流出来的糖耳屎,用棉棒轻轻擦干净就行了,薄片状的耳垢不必理它。用棉签掏耳朵,很容易将耳屎推到里面去,甚至还可能伤害鼓膜。铁耳屎还是找医生帮忙取为好,一般需要软化的滴耳液和专用的工具,耳屎取出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使用药物。
是否过敏引起了湿疹
宝宝的皮肤娇嫩,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很弱。若宝宝经常揪耳朵,妈妈要看看宝宝是不是有这些情况:耳朵皮肤稍稍发红,部分地方有潮湿感,有些还黏黏糊糊的,一些宝宝的耳朵孔里可能有淡黄色液体流出,估计孩子是皮肤过敏患湿疹了。皮肤一般痒感明显,因此小儿会搔抓耳部,有些宝宝的湿疹会扩展到脸颊部、头皮及驱干皮肤,影响睡眠和食欲。
耳朵长湿疹怎么护理?
建议妈妈给宝宝买棉质衣服,它刺激小,吸汗能力强,适合宝宝娇嫩的肌肤。过敏体质的宝宝食物应清淡而富有营养,不吃或少吃油腻食物。注意保持房间的清洁,房间角落、床下这些容易积灰尘的地方要打扫干净。带宝宝出门玩时,尽量远离花丛,少接触猫咪、狗狗等小动物。
异物进入引起不适
有时候宝宝喜欢揪耳朵,可能宝宝是吐奶后的奶渍、哭闹后的泪水、洗澡洗头的水流入耳道内;有时候宝宝出牙会有耳朵的轻度不适感;有时候可能是好动的宝宝对自己身体的探索与体验;个别情况是小昆虫飞到耳朵里等等。
如何缓解宝宝耳朵的不适感?
中耳炎:
医院看医生,早期用药,消炎止痛,耳朵不舒服的症状很快就会消失。齐苏堂张丽清医师指出:中耳炎一症,皆因肝胆失调,清气不舒,风毒热邪趁势入侵体内,循少阳经络上蒸,以致热郁血络以生炎症。除内服中药和使用滴耳液外,艾灸也有较好的疗效。常以翳风、外关、合谷、耳门、听宫、太溪、肾俞等穴,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3~5分钟,耳周围腧穴施灸时间适当缩短。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注意]:灸至皮肤红润,有灼热感即止,以防灸之过度而出现水泡。
耵聍:
前面我们说过了耳垢的形成,一般而言不必理它,多数会自己出来的,只有“铁耳屎”要滴入软化液,使用专用的工具把耳垢取出来,揪耳朵的问题就解决了。
耳朵痒:
过敏体质或有过敏性家族史者,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日常使用中性皮肤清洁品,经常使用婴儿适合的保湿润肤液,减轻皮肤痒等不适感。如皮肤过敏引起了湿疹,及时抹擦宝宝湿疹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