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鼓膜穿孔 > 预防措施 > 生活用棉棒掏耳朵,危险

生活用棉棒掏耳朵,危险

耳屎

小苑百科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称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多自行排出。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即称耵聍栓塞。

常用棉棒的危害

很多人会在耳朵痒时,顺手拿起棉签、发卡、挖耳勺等掏耳朵,有的家长还会定期给孩子掏耳朵。用棉签掏耳朵会适得其反,不当掏耳朵还会引起疾病。例如下面说到的这位大妈…

经CT扫描发现,她的右外耳道壁骨质有轻微破损,像被虫子咬了一样。医生给做了活检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是外耳道鳞状细胞癌,而且很可能已经转移到了腮腺。徐大妈没事时喜欢拿挖耳铁勺掏耳朵,慢慢养成了习惯。

后来,耳朵痒得更厉害了,越痒越想掏。直到两个月前,她发现右耳里流水、流血,轻轻一碰就很疼,去诊所打针、吃止疼药未见好转。

耳屎的形成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分泌一种淡黄色、粘稠液体。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

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它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皮肤保持一定湿度。

其实,耳道健康的人是不需要频繁挖耳的,只有在耳屎过多导致耳部不舒服时才需要掏耳朵。

多数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而结成黄色薄片,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没有堵塞耳道的问题,也不会因耳屎多了而影响听力。

如果方法不当,会将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如果挖时用力过度、使用尖锐的挖耳器具,会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就会形成外耳道炎;还有人挖耳时将异物如棉花、火柴头等遗留在耳道内。

挖耳小窍门

如果耵聍在外耳道,在洗澡的时候用纱布、手绢等清洗擦拭即可,但如果耳屎较多,可以用矿物油、婴儿油,或者白醋和酒精的混合物等来软化耵聍。

具体做法是将棉球浸入其中,患耳朝上,用棉球挤2-3滴油到患耳内;5分钟后将头换一个方向,患耳朝下。这样,耵聍软化后就自己流出来了。

过多的耵聍和耳道内脱屑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硬块将外耳道完全堵塞医学上称为耵聍栓塞。耵聍栓塞后声波不能传入,从而使听力下降。当耵聍位置较深,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有时甚至刺激神经引起反射性咳嗽。

洗澡、游泳等致耳道进水时,耵聍块遇水膨胀,耳聋明显加重。耵聍栓塞后,必须由医生来处理。医生会用特制的器械将耵聍安全取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不要随意给孩子掏耳朵

孩子皮肤娇嫩,且外耳道发育未成熟,稍有不慎,易伤到外耳道皮肤,轻者引起皮肤发炎;重者伤到鼓膜,会影响到孩子听力。重者伤到鼓膜,会影响到孩子听力。

再者,自行掏耳时,器械若没有做好消毒,还易使细菌进入耳朵,引起耳朵发炎。因此建议,孩子耵聍过多,医院耳鼻咽喉科,让医生用专业器械清理耵聍,避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

往耳内放置异物多见于儿童,好奇是主因。耳内放异物,一开始没有什么感觉,久而久之孩子忘记了,但若出现耳朵疼痛、耳闷、耳鸣,孩子向家长反映时,家长需留个心眼,医院进行检查。

因为异物长时间不取出,有的可能腐烂,导致发炎、鼓膜穿孔。因此,家长需告诫孩子不要往耳内放豆子、玻璃珠等物品。耳朵千万不要频繁的去掏,其实,耳屎对耳朵也有一种保护作用,因此,耳朵还是脏点好,不宜过于干净。

正在浏览此文章

捡茶苑

按下图识别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白癜风难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y.com/yfcs/682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