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在鼓膜成形术中的应用
陈锡辉余达德
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耳鼻喉科
摘要:采用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固定内植法鼓膜成形术中的移植物以减少术后新鼓膜前方裂孔的发生40耳,结果优于对照组。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粘合剂纤维蛋白自体鼓膜成形术
在鼓膜大穿孔或前方穿孔,内植法鼓膜成形术后新鼓膜前方易出现裂孔。我们从年起,试验在常规术式的基础上,加用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固定移植物,效果满意。
材料与方法
一、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的制备:参照Durham的方法。
二、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1.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前方穿孔,前缘残留不足2mm,伴有或无听骨链病变,中耳无胆脂瘤型病变,鼓膜内壁无鳞状上皮化生者。
2.咽鼓管及内耳功能良好,或虽内耳功能不良,但强烈要求手术者,则手术仅作为抗感染,防止反复流浓的治疗手段。
(二)分组:按完全随机化原则将病人分成两组,第一组采用常规方法作为对照,第二组加用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
(三)手术方法:手术在10倍显微镜下进行,采用Glasscock的耳后进路术式,鼓膜移植物一律采用自体颞筋膜,内植法。实验组于植入筋膜后,即将备好的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用长注射针头滴在筋膜与鼓膜残缘或鼓环相接处(尤其注意前下方),迅速用小勺轻按之,使粘合剂进入筋膜与鼓膜残缘或鼓环之间,再轻压1分钟左右,再轻压1分钟左右,使筋膜紧密粘连于移植床上。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至10天,7天后拆线,术后14天撤除耳道填充物。
(四)术后观察:
1.术后14天抽尽耳道填充物后,观察穿孔闭合情况,记录各组术后新鼓膜前方发生裂孔的耳数
2.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发生前方裂孔的耳数之间的差异。
讨论
作为耳显微外科的基本手术,鼓膜成形术的移植物放置方法主要有内植法及外植法两种。由于内植法方法简单易行,可避免外植法术后易形成钝角愈合及外侧愈合等缺点,近年来应用者已日益增多。
但内植法也有它特定的缺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刮除鼓膜残缘内侧面时多系盲目操作,可能刮除不全而影响成活,尤其在较较大穿孔,前下边缘易出现裂隙;而当放置于咽鼓管鼓口的明胶海绵于术后发生移动或收缩时,移植的筋膜就会失去支撑而陷入,同样可形成前方裂隙。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国内外学者试用了许多固定移植物的方法:如本文作者所引用的方法,用耳道带血管皮瓣及下壁皮瓣,Beales用硅胶薄膜覆盖在移植物与鼓膜残缘表面;郭养淳等在残留鼓膜上作小切口,使移植筋膜从小切口舌形穿出,以利固定及促进前缘愈合。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本文对照组及刘永等的报导。
我们认为,在较大的或位于前方的鼓膜穿孔,由于鼓膜残缘窄小或完全没有边缘,移植的筋膜与鼓膜残缘或鼓环之间的重叠不够,术后易发生移位,是前方裂孔形成的主要因素。采用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后,保证了移植物与鼓膜残缘接触的稳固性,即使术后鼓室内明胶海绵由于收缩或移动使移植物失去支撑后,其边缘稳固的粘合作用也足以维持其不发生移位。本文报导的实验组术后新鼓膜前方裂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就是基于上述原理。我们认为,这种固定移植物的方法对提高内植法鼓膜成形术的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的主要成份取自病人自体血,避免了以前使用的丙烯酸类胶粘剂的组织炎症反应及毒副作用,也消除了异体纤维蛋白粘合剂所存在的潜在的传播病毒性肝炎及艾滋病的危险。且具有制备及使用方便,有良好的组织耐受性,能被组织完全吸收而不影响修复过程等特点。目前除用于固定移植物外,还应用于显微外科的淋巴-静脉吻合及实验性微血管吻合等,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粘合剂。
总之,本文在国内首次使用自体纤维蛋白粘合剂固定移植物以减少内植法鼓膜成形术后新鼓膜前方裂孔的发生,初步结果满意。但本文报导的例数尚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文献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年5月第17卷第2期-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