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可以想象,伤医辱医事件频发的现象如果不遏止,十年后我国的良医良护的数量质量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会骤然拉大。而没有足够数量质量的良医良护,所谓的中国梦只不过是一枕黄粱梦。
令人悲愤的是,就在最近两天,广东、海南又相继发生暴力伤医事件。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
1伤医辱医:中国特色的新常态?近年来,恶性伤医辱医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以至于其新闻效应已呈现审丑疲劳——如果不是在伤医辱医手法、后果或当事人身份上玩出些新花样,一般的伤医辱医事件不仅上不了媒体头条,甚至连尾条都上不去——正规媒体根本连报都懒得报。
要说近年来媒体曝光的伤医辱医的手法和后果,用花样翻新、令人发指来形容并不为过。一般的脚踹扇耳光+轻微伤仅仅是标配。从伤医辱医手法上看,斧砍刀刺锤击、铁椅钢饭盒砸头、硫酸毁容、开水浇淋、咬掉耳朵、逼医护人员下跪磕头甚至披麻戴孝、长时间的人身拘禁,这些手法汇总在一起简直就是一个私刑大全。从后果上看,脑震荡、骨折、耳膜穿孔、失明、致使流产、致残、被逼自杀、直接致死,这些后果按轻重排列几乎可以展示从轻伤到死亡的全部伤害等级和伤害情形。不是中国人真的很难想象,上述这些伤辱手法和后果的某种随机组合,会是某个以救死扶伤为使命的白衣天使的职业之灾。
不仅外国人难以想象,三十年前的中国人恐怕也难以想象。不用说那句流传千年的名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就说全民癫狂的文革时期,医院、伤医辱医的事件。现在的中国,究竟怎么了?伤医辱医,难道成了中国特色的新常态?
这不,刚进羊年的大年初三,又有患者家属痛殴医护人员的消息传来。湖北十堰一法院的男性书记员因妻病亡而将女医生殴致眼眶骨折、玻璃体出血——要不是行凶者的法院背景和春节的特殊时期等新闻佐料增添了事件的传播价值,恐怕这起事件又会被和谐得风平水静、神鬼不知。
2宽容至纵容:全社会对伤医辱医的推波助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伤医辱医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与全社会对伤医辱医行为的宽容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而全社会之所以对伤医辱医持同情宽容态度,一方面是源于公众对市场化改革之后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痛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一种同情弱者的心理——在医患关系中把患方理所当然地视为弱势方。尽管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公众的同情宽容情有可原,但这种同情宽容一方面使政府在打击伤医辱医行为上不敢发力(因为对公众舆论有所顾忌),另一方面使伤医辱医行为具有一种英雄般的悲情合法性。这两方面的后果都使患方在伤医辱医行为上从先前的小心试探到后来的肆无忌惮,从而使伤医辱医事件愈演愈烈。可以说,全社会对伤医辱医的同情宽容,实际上导致了对伤医辱医的纵容。换言之,对于愈演愈烈的伤医辱医事件,公众舆论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如果说公众的同情宽容对伤医辱医行为有纵容作用的话,政府的打击不力对伤医辱医行为的纵容则更为直接和明显。正因为政府的打击不力,在中国伤医辱医的成本之低简直就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