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鼓膜穿孔 > 病例病理 > 频繁掏耳的背后隐藏着的健康问题

频繁掏耳的背后隐藏着的健康问题

老陈平时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晚饭后掏个耳朵,每天用棉签掏耳朵半小时至一个小时,他认为这是最好的放松和享受。这样的习惯他保持了30年,从未间断。但老陈八九年前就开始出现听力障碍,从开始听不清楚别人说话,到后来双耳完全失聪。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养成了没事就用指甲、发夹掏耳朵的习惯,或是在洗完头发、或游泳后,随手拿上一根棉签或耳勺来掏耳朵,防进水。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习惯,是保护耳朵卫生!而实际上呢,这样有可能会出现耳聋的情况发生。耳屎是耳朵的“哨兵”一提到耳屎,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认为是身体的废弃物,如垃圾脏东西,敬而远之。其实,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现弱酸性,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耳屎和细毛,不仅能吸附进入耳道的灰尘和微生物,保持耳道的清洁,而且还能使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起到滤波和缓冲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可见,耳屎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废物和垃圾。频繁掏耳朵有耳聋危险一些人误以为耳屎多了会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所以常常会忍不住去频繁掏耳朵,或是纯粹为了享受掏耳朵的舒服快感,其实这样很伤耳朵,从保护听力角度,耳朵最好不要频繁掏。这是因为频繁掏耳朵,轻则细菌感染,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结构弯弯曲曲。掏耳朵时如果方法不当,像使用棉签、发夹、耳勺、指甲等工具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等,就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严重者可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耳聋等。健康外耳道有自洁功能那么不掏耳朵,耳屎会不会堵塞耳道呢?对于健康的外耳道而言,本身就有自洁功能。正常情况下,耵聍能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自行排出。常掏耳朵,除了会带走这些“哨兵”之外,破坏耳道的天热防御墙,还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就会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当然,如果外耳道炎症、尘土等刺激可使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异物存留或老年人肌肉松弛,下颌运动无力等,亦可导致耵聍排除受阻,若耵聍过多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还有一些人天生耳道油性,有油流出来,或者觉得痒,这样的情况相对耳道较干的人,耵聍不容易掉出来,需另行处理。预防耳病,未雨绸缪是关键在生活中,我们不要等耳朵出现毛病了才想到去爱耳护耳,那个时候已经晚了。一定要在平时多加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这里所说的保护,不是让你频繁的掏耳朵,而是要你用以下方法保护!1.定期清洗耳朵我们应医院冲洗耳朵,以免耳朵进水后使得“耳屎”膨胀,导致耳道堵塞,诱发炎症。众所周知,“耳屎”分油性和干性,油性的“耳屎”若长时间没有清理会结硬,不仅容易堵塞耳道,还会与外耳道上皮结合,形成胆脂瘤,这对耳骨质有破坏作用。而干性的“耳屎”一般会通过吞咽动作时自行排出,但也会存在耳朵进水而导致肿胀的情况。因此,为了阻止“耳屎”膨胀而损伤耳道,建议,医院清洗耳朵是十分重要的。2.多补充维生素维生素B1、B2、B6和维生素C能保护听觉细胞,可适当补充维生素补充剂,也可多吃粗粮、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除此之外,要注意休息,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很多突发性耳聋都是在频繁加班后或工作压力大时而引起的,可见休息和心态对耳病影响有多大。3.远离噪音污染 在生活和工作中,周围环境的噪声不要超过65分贝。如果在噪声超过65分贝的环境下工作,要适当采取措施(如戴耳塞或耳罩)以保护听力,否则会引起永久性的听力减退。4.经常按摩耳朵 按摩可促进内耳血液循环,比如按摩耳廓、捏耳垂,按摩颈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的风池穴。也可闭目静坐,将两手食指分别插入两耳孔中,然后迅速抽出,如此连续做10次。







































白癜风的危害
北京看白癜风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y.com/blbl/5694.html

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