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都是只听过,但没有见人试过。
小时候看电视剧,一名唱戏的演员被人投毒(据说是耳屎),居然声音沙哑唱不了戏。深深的被耳屎的危害所恐惧。
耳垢无毒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耳屎”是神马东西。
耳屎,或叫耳垢,医学名称叫耵聍(dingning)。它是耳朵里的耵聍腺所分泌出来的油样、水样物质,混和着耳内脱落下来的死细腻组成的。主要作用是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许多人把它看作肮脏讨厌东西,总喜欢用各种方法把它作“请”出耳朵。
从物理性状看,耳屎通常呈淡黄色蜡样干片状物质,味苦,不溶于水、酒精或乙醚;从化学分析来看,耳屎含有油、硬脂、脂肪酸、蛋白质和黄色素,还有0.1%的水以及少许白垩和钾、钠等元素。从化学成分看,是无毒的,因此吃一点耳屎并不会使人变哑。
耳垢作用
耳垢是有益于耳朵的。它潮湿而带有粘性,能够粘住进入耳内的尘埃、病菌。由于耳屎上有层“酸膜”,病菌无法在上面生长。耳屎能够防水,可保持耳道干燥;
耳屎里的化学成分能抑制好几种细菌的生长、繁殖。耳屎和细毛,能吸附进入耳道的灰尘和微生物,保持耳道的清洁,偶然闯进来的小虫等碰上密茸茸的细毛,被挡住去路;耳屎味苦,当小虫尝到耵聍的苦味后,便会“知难而退”。
耳屎能使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起到滤波和缓冲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由此可见,正常的耳屎不是废物,对保护听觉器官还是有一定功劳的。
耳垢类型
一般所知耳垢是外耳道耳垢腺的分泌物,是由湿型和干型两种类型组成的孟德尔遗传性状。湿型耳垢在人类中是原型,其特征是耳垢呈从明亮的黄褐色到浓茶色的黏稠树脂状。
而干型是缺少耳垢的性状。干型耳垢在包括蒙古人、中国北方人、韩国人、西藏人和日本人的东亚人中很常见(80-95%),占大多数。
但是,干型在西北欧人和非洲起源的人种中几乎不存在(~1%)。而南亚(~30%)、太平洋诸岛(~40%)、中亚(~40)、亚洲少数民族(-30%)和东欧(^-3%)人种中干型的频率与亚系关洲原住民(30-50%)和因纽特人(~50%)一样,都显示中间值。因而,这些数字呈现地理梯度分布。
湿性耳垢有体臭
湿性耳垢属于显性遗传、相反地,干性耳垢则是隐性遗传。同时因为腺体分泌较旺盛的关系,湿性耳垢体质的人比较容易有体臭。中国人湿性耳垢约占人口数的4%-7%。然而大洋洲的原住民有60%-70%。高加索人(白人)高达90%。黑人则有99.5%的人口是湿性耳垢。
耳垢清洁
罗马人记载了一套掏耳朵的方法:对干耳屎,“灌热油或韭菜汁,或放了一点苏打的蜂蜜酒。”等耳屎松了,用水冲出来。而对“蜡状耳屎”,要用带有一点苏打的醋,待耳屎软化后,用水洗出来,还要向耳朵里注入混合了醋、月桂油、胡萝卜汁或黄瓜汁的海狸香,再混入揉碎的玫瑰叶。
挖耳勺多在东亚文化圈使用,这与东亚人的干性耳垢有关。在中国、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更有以挖耳朵为招牌的服务业。根据历史考证,中国的挖耳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商代。
到了现代,医生也会用杏仁油或橄榄油软化过多的耳屎,然后再掏耳朵。
棉签掏耳朵是一种梦幻般的享受,但太激烈可能导致鼓膜穿孔,或把耳屎推向深渊,或者棉絮掉落、留在耳道里。所以尽量不要用棉签掏耳朵,实在忍不住也至少让棉签远离耳道。专业的方法是使用软化介质,然后注水。软化剂、注水或其他手动去除耳屎的方法都是可行的。
耳道内的细胞可以自动迁移,这一运动过程会顺带把耳屎带出去。否则,像耳道这样的死胡同,很快就会被皮肤新陈代谢脱落下来的死细胞堆满。吃东西和聊天能带动下巴运动,也能促进耳屎排出。
医生用小真空泵吸除耳屎
如果耳朵被彻底堵住,医院会使用显微技术,用一个像小吸尘器一样的设备清理耳道。这比水冲更安全,因为冲洗也可能导致鼓膜破裂。
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请您点击以下治疗白癜风多少钱怎么治疗白癜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