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即是中耳炎症疾病的统称。病毒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咽鼓管功能不良及其他环境或遗传因素等,均可导致中耳炎。很多人有这种体验,感冒用力擤鼻或者坐飞机后、有慢性鼻窦炎的病史、小儿鼻塞流涕后,出现耳朵不适,耳朵闷堵感,听力下降,听别人说话感觉声音变小了等,这些情况下需要警惕中耳炎。
咽鼓管障碍感冒后容易发生中耳炎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中耳腔与鼻咽腔是通过咽鼓管相通。咽鼓管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中耳内压力,当它阻塞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气体又被粘膜吸收,导致中耳内负压形成,从而导致中耳腔内积液产生,这种积液是中耳粘膜渗出的,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耳朵进水了。
平衡中耳压力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就是机械性阻塞。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腺样体肥大,再加上小儿咽鼓管短且宽的特点,发病往往高于成人。慢性鼻炎、鼻窦炎也是常见原因,综合来看,感冒后就容易发生中耳炎了。尤其同时有用力擤鼻或者坐飞机,导致中耳内压力改变,更容易引起中耳炎,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坐飞机时多咀嚼口香糖来平衡中耳内压力的原因。
有一定破坏力,需早诊早治中耳炎发病早期通常表现为耳痛、鼓膜充血红肿,由于中耳腔压力失衡而引起耳闷堵感等。若未及时、有效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加重,可出现鼓室积液甚至化脓,从而造成耳胀痛感加重,引起听力下降。当鼓室内积脓持续增加、鼓膜炎症无缓解,则可导致鼓膜溃破、穿孔,脓液流出,即我们熟知的耳流脓。另一种情况是,鼓膜完整未穿孔,但鼓室内积液积脓未能经咽鼓管完全排出或自行吸收,长时间囤积于中耳腔内,日趋黏稠、胶着,从而形成“胶耳”。
由于中耳结构与位置的特殊性,若中耳炎持续进展,则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轻者可出现鼓膜穿孔不愈合,长期耳流脓溢液。当炎症感染累及听骨链,导致听骨链固定或中断,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进一步累及耳蜗及前庭,则可能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甚至听力完全丧失,并可伴有耳鸣、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也可能破环鼓室骨壁,侵犯面神经,从而出现嘴角歪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等面瘫症状。当病变进一步加重,向上延伸,破坏颅底骨壁进入颅内,则可能导致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病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预防中耳炎,注意生活细节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中耳炎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
戒除掏耳朵的习惯: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黏膜及鼓膜,引起炎症波及中耳。
洗头、洗澡时,防止水流入耳内:洗头、洗澡防止水流入耳内:污水的浸泡加上耵聍的刺激,可能引发中耳炎,若原来鼓膜有穿孔者,水入耳内可引起中耳炎的复发。
游泳前需做体格检查: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疾病者,必须在治好之后才宜游泳。
擤鼻子时两侧交替进行:擤鼻时两侧鼻子交替擤,不可用力同时擤。母亲给婴幼儿哺乳时要取坐位:尽量不要躺着喂,以免溢奶和吐奶引起中耳炎。预防感冒,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临近器官的疾病。一旦出现耳部不适,医院就诊,并积极治疗中耳炎。图文编辑:穆兰音频拍摄制作: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