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电话铃声一直响个不停
但是一直得不到回应
“啊,什么?我听不见!说大声点......”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正在逐渐退化,这样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每每提及他们的听力似乎不如从前,得到的回答总是"年纪大了听不到正常,正好我们也喜欢清静,挺好!”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公报:在全球大约有4.5亿人患有的残疾性听力损失,占全球总人口的5%。在老年人群中,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老人,40%-50%会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到了70岁,占比会增加0%;到00岁左右,至少90%的人都会出现听力下降。听力的下降,带来的可不仅仅是“耳边的清静”,更有无穷的危害!一、言语交流能力下降
老年性耳聋早期表现为清晰度下降,特别是噪声环境下清晰度差,当听力损失加重时,在安静环境下言语交流也变得困难。此时,时常听错对方说话的内容、需要对方多次重复说话的内容会频繁发生,听不清、听不到对方说什么,自然而然也没有办法回答和继续交流,交流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二、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下降
听力的下降导致言语交流能力的下降,慢慢交流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就少了,社会交流能力自然也不如从前。从社会心理学来说,人是群居性生物。找不到亲友分享交流,日子不如年轻时的丰富多彩。久而久之,人变得多疑、猜忌、自卑,情感交流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与社会产生一定隔离。三、认知能力下降
痴呆老人走失,热心市民、警察护送痴呆老人回家的事件时常发现,人们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也不断增加。据报道,老年性痴呆症在我国患病率为2%~5%,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上升。目前每年新发病约%,高龄老人可达0%~20%。而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发现,老年痴呆症在伴有轻、中、重度耳聋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2倍、3倍和5倍。四、影响人身安全
马路上,看到老人无视后方“滴滴、滴滴”的喇叭声,依然固执的走着,他们难道不知道危险吗?事实上,随着听力的下降,他们可能真的没有听到喇叭的警告声。此时,听力下降导致他们对生活中的危害警告声(如汽车鸣笛、火警、周围人的提醒声等)的感知能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危害到生命安全。年3月3日,全国第22次爱耳日,今年的爱耳日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听力受损不分年龄,人人都需要健康的听力!关爱我们父母的耳朵,当发现他/她们出现听力方面问题时,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耳鼻喉科医护团队)
医院耳鼻喉科现有主任医师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宜昌市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人、委员3人,湖北省抗癌协会委员人、青年委员人。
开设病床20张,建设有四个三级学科:耳科、鼻科、咽喉气管食管科、头颈外科。拥有多功能治疗台、鼻内窥镜系统、等离子刀切割消融治疗仪、过敏原检测仪、微波治疗仪、多导睡眠监测仪、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仪、电子喉镜、鼓膜按摩治疗仪、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耳声发射、耳鼻喉科手术动力系统、显微手术系统等设备。
开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多发病及专科疑难病例的诊治,形成了鼻内镜外科技术、过敏性鼻炎的诊治、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治、咽喉嗓音外科技术、听力检测及鼓室成形术、头颈肿瘤等学科专业特色。
杜敬东,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眼耳鼻喉专业,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与教学工作十余年,于年至医院进修学习一年,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及扎实的专业技能。擅长鼻科、咽喉、头颈及耳科相关领域疾病的治疗。现任宜昌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委员。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3和Eotaxin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发表于核心期刊《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参与完成的课题研究《冷冻同种异体巩膜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编辑:程媛媛审核:曾婷杨澄来源:FM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