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医院,你们知道的吧?小偶之前介绍过有一家能让孩医院,你会去吗?。
当时被吸引,医院医院,像个游乐园。那次带两个小孩去体验,说实话,心态还蛮轻松,因为他们没生病,主要是去体检。
体验很好,因为医生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好心情跟我们沟通,医院的设备全是为孩子们订制的卡通造型。
我女儿有多胆小,你们也是知道的,但那次,检查牙齿,她躺上去就不愿下来,检查视力,她当是在玩躲猫猫的游戏。
我儿子全程对医生手里的检查工具充满好奇,医生也并没有排斥,甚至会搭腔,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
去医院,那是我第一次没有从他们眼中看到惊恐。
后来,没再经常去,一方面确实远,另一方面,还是惯性思维:医院怎么着都还是更靠谱吧。
可最近这小半年,快被这所谓的“靠谱”整疯魔。
今年,我女儿上幼儿园。第一年,你们懂的,反复病,换着花样病。
也没啥新鲜的,就是支原体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嗯,跟家里的老二,还有班上的小朋友们一起,交叉感染着玩。
可繁盛了!
不要跟我说让孩子扛一扛这种话,毕竟每次血象都高得能把人吓哭,也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能有的“好运”。
二
基本上,这小半年,我们全家的业余精力,医院的路上。
经常排不到号,排一肚子气。有次,排了3个小时,夜里12点才看上,心力交瘁问医生:咋办啊,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来了。
医生头都没抬,也没好气儿:能咋办,熬着呗,大了有抵抗力了,自然好。
嗯,抵抗力是个好东西,我希望中国每个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有,特别是这位医生家的小朋友,一定不缺。
我的心愿很简单,希望孩子少打点针,少吃点药,或者说吃对症的药。
医院,感觉自己都像个多嘴老鸨,极力向医生介绍家里小孩的既往病史,却经常被打断。他没空,貌似也没那个义务知道那么多,他只想尽快写好病历,开好单子,因为后面还排着一大群焦急的父母。
也没错,每个人,家长和医生,都在尽自己的义务,赶自己的路。
这两天,女儿又生病,医生大笔一挥:查了血常规再来看。
卧槽,到底为什么每次都要查血常规,这次我有点杠上了。
内心戏:医生你能不能调动一下主观能动性?多听我说一下病情,能不能根据孩子之前的身体情况,根据您丰富的门诊经验,给个判断?
“哦,不愿查血啊,那就开药吃。阿莫西林。”
“等等,是有什么具体指征,说明需要吃抗生素?”
“上呼吸道感染啊,喉咙有点红。”
“有点红,就吃抗生素啊?”
“不愿吃啊,那吃点奥司他韦。金银花露口服液,行不行?”
你是医生,你问我行不行?
三
后来,自己到处查资料,也理解了为什么国内的医生都依赖于查血常规。
因为查血常规,是目前最简单便捷的工具。医生只用对照着化验单,就自动进入了一种惯性诊治模式:白细胞高=细菌感染=用抗生素。
实际上,血常规有临床价值,却对于判断是否属于细菌感染的价值很有限。
要知道,一个需要用抗生素的治疗,是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有时还需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真正做出不验血、不开没有指征的抗生素,在十几块挂号费的服务价格下,怎么可能实现呢?
于是,就出现了抗生素滥用,过度输液的情况。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一直是我内心的一块疤疮。
妈妈当年得重病,身上插满管子,她体内的抗药性让医生束手无策,因为该用的抗生素都上过,没用。最后身体大部分器官被癌细胞迅速占领,很快去世。
跟她差不多情况的病友,很多人多活了好多年。我的孩子没见过外婆,我也始终回避向他们解释这个称呼。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消化。
妈妈年轻时,医院做过护士,懂一点医疗知识。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有个很大的柜子,里面放满了各种药。每次家里人生病,她就坐在那个药柜旁,给自己,给我们配药。
记得我小时候就算是普通感冒,也是大把大把地吃药。妈妈的观念是,要及时压下去。她,一定也是这么对自己的。
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辈,有很多都像我妈妈这样的,自信自己的医疗知识,喜欢做家庭赤脚医生,随着很多医疗知识的普及,到了我们这一辈,反而更怂了,没有医嘱,不敢让孩子病了在家扛,也不敢私自给他们用药。
妈妈没有我们幸运,能在有生之年获知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四
国内的医院,实际上是公益性的,以往一直靠国家拨款,现在国家的拨款越来越少,医院只能依靠大量的接诊,大量的检查,甚至过度的检查,不太有节制的开药,来维持收益。
在这种体制下,医生也是受害者,他们本应该是最具专业性的群体,特别是国内医科大学毕业的,都是专科知识非常扎实的。他们原本可以拿出足够的精力,去钻研和诊治疑难杂症,却被十几块钱的挂号费,统统给封印了。
他们陷入普通高发病的大量接诊中,没时间去细问,更别提跟踪患者的身体状况,依赖查血常规,是医院、医生,是整个医疗体系在偷懒。
在国外,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建立分诊体系和私人医生,医疗资源是被分配到国家医院、医院、诊所的。
像在加拿大、美国这些西方国家,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私人医生,也就是家庭医生,像头疼脑热这些小毛病啊,体检啊什么的,都是去家庭医生的诊所。
很多人从小就看一个私人医生,他会对你的病史,家族病史都非常了解。私人医生看不了的病,就会转给专科医生、专家去看。
甚至说,没有私人医生开的转诊证明,医院,人家是不收的。分诊系统做得好,医疗资源分配就很合理,不会出现国医院排队的场景。
不得不羡慕,这些国家的私人医生服务是免费的,国家按患者人头给家庭医生钱,你只需要拿起电话预约就行了。
中国也有私人医生。比如台湾,医院里出来的资深医师开的诊所,大家已经习惯了常见病去找私人医生看。
内地,像北京、上海的和睦家、美华,医院,也有类似的私人医生服务,挂号费都是-元/次。
服务的,是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家庭。
在武汉,还真没有这种提供私医院,哪怕是像妇幼保健院、医院,也是传统的就医模式,每到小儿常见病高发期,医院里就人山人海。
输液室就像屠宰场,诊断室就像菜市场。
五
我也是最近得知,医院,有了私人医生服务。
还没去体验过,但身边有个朋友刚带女儿去了。
她的经历,可以说印证了我之前一直耿耿于怀的问题:足够长时间的面诊,到底有多重要!
她女儿咳嗽气喘了一周,吃药不见好,去省妇幼又挂不上号,她就去了家附近的医院。
一开始,医生检查各项指标都挺正常,血象也不高,医院规定就诊时间至少15分钟,医生也是多问了几句,才知道她先生是比较严重的过敏体质,“去查个过敏原吧。”
结果出来才知道,因为经常接触过敏原诱发了过敏性支气管炎。并不是家长一直以为的普通感冒。
对症下药后,孩子3天就好了。
自此以后,医院建了档案,医生比她还了解孩子的情况。
“费用,我比较了下,那次就诊,也就多出了挂号费,50元”她说,“而且3天内复诊是不用再挂号的。”
医院的定位,是医院,挂号费在50-元之间,跟北京上海动辄上千元的挂号费比,真心算是很接地气了。
而且医院是国家分诊系统在华中地区的一个实验点,它是受到国家卫计委重点扶持的。
之前我们对非医院的忌惮:比如乱收费,过度诊疗;医生不够专业。
去医院是不用担心的,他们才拿到了巨额风投,医院的营收不完全依靠患者的就诊费。
六
具体说说医院的私人医生服务吧。
只要缴纳元年费成为会员后,就能享受儿童全身体检的私人医生服务。
从0到18岁,孩子的健康,医院来追踪监测了,医生要保证做到比家长更懂孩子的健康状况,这一点跟私人医生存在的本质,还是非常契合的。
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医生,来源于健康管理公司,服务的是高端客户——年收入在万元以上、35岁—55岁的“富豪”。
可以说,在国内,医院,有给孩子做这么长线、全面的健康保障,包括体检。
我们熟悉的,就是孩子出生到3岁之间吧,去社区服务中心,或者妇幼保健院,做一些比较简单的,体智能发育方面的检查。
3岁之后到成年,儿童的健康体检,是空白。
医院,是把耳鼻喉、呼吸道、口腔、眼科、儿科、儿保科、小儿外科、过敏反应科等不同学科都打通,可为每个孩子定制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方案,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有些家长发现孩子龅牙了,赶紧给他戴牙套,以为就好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病根在耳鼻喉。耳鼻喉的问题不解决,不管牙套戴多长时间,龅牙是治不好的。
这些,都需要长期、持续的观测才能发现。
说回体检,国人对中老年人每年定期体检终于有了重视度,但儿童体检真的是很受忽视。
(最受欢迎的雾化室,孩子独立就能完成)
如果孩子自己不说,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健康出了问题。
把预防做在前面有多重要,来看看这些让人心疼的案例:
有的孩子反复流鼻涕能流几个月不止,
家长一直当感冒治,一体检才发现,是过敏性鼻炎。
孩子睡觉打呼噜,家长没在意,一体检,是腺样体肥大。
孩子中耳炎,鼓膜都穿孔了,家长都不知道。
最近有个调查结果:90%的人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了原来的10%;而10%的人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却比原来上升了90%。
对孩子的保护,从健康体检开始重视,真的是比病了再四处求医省心太多。
七
要知道,孩子90%以上的病,都是高发病常见病,我们吸取教训不做家庭赤脚医生,只能为此跑断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算了下了很大心力,专门抽出了10到20人的医疗团队,在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