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鼓膜穿孔 > 病例病理 > 耳后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伴有2

耳后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伴有2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16卷3期

耳后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

伴有2型糖尿病突发性耳聋的对比研究

贾弘光于湛李希平陈志婷

顾湘黄小兵魏永祥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病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常为单侧发病,听力可在数分钟、数小时至3天以内,在2个相连频率下降20dB以上,可伴有耳鸣、眩晕、耳闷堵感等[1-3]。发病率5~30/10万,好发年龄50岁左右[2-4]。突聋作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治疗延误或方法不当,可造成患耳永久性听力损失,部分患者可伴有持续性耳鸣及其他后遗症。目前,突聋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包含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等激素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证实[5]。针对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聋患者,由于经静脉途径全身应用激素,会引起血糖浓度剧烈波动,甚至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受到限制。因此,激素的局部应用成为该组人群的良好选择。本文对照研究年1月~年6月期间78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聋患者,采用经耳后骨膜下注射,经鼓室注射甲强龙两种局部给药方式,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及对血糖浓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年1月~年6月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8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突聋诊断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1];2、糖尿病诊断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6];3、全部病例突聋均为首次发病,病程2周以内,未经过其他治疗。排除标准:1、经检查证实伴有中耳病变、内耳畸形和蜗后占位性病变;2、伴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绝对禁忌症;3、儿童或妊娠期、哺乳期妇女;4、伴有全身严重的系统性疾病;5、伴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癫痫。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耳后注射组和鼓室注射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情况比较(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本研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全部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耳后注射组:耳后骨膜下局部注射甲强龙(40mg/支)。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患耳朝上,75%医用酒精局部消毒,在患侧耳后沟中上1/3交界处斜向外耳道后上方向进针,当针头接触外耳道后壁骨面时停止,检查无回血,耳后骨膜下局部注射甲强龙40mg,注射完毕后无菌棉球压迫10min,保持患耳朝上30min。常规治疗1次/2d,共5次,总剂量mg。

鼓室注射组:经鼓膜穿刺,鼓室内注射甲强龙(40mg/支)。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患耳朝上,头向后仰,清除耳道内耵聍,75%医用酒精外耳道皮肤消毒后,丁卡因局部表面麻醉,于鼓膜前下象限行鼓膜穿刺,缓慢注入甲强龙40mg,嘱患者避免吞咽动作及说话,保持体位30min。常规治疗1次/2d,共5次,总剂量mg。

两组患者均接受改善耳蜗微循环、降低纤维蛋白原、营养神经等基础药物治疗,且药物和用药方法完全相同。具体用药如下:银杏叶注射液(金钠多)mg、前列地尔10ug静脉滴注2周;巴曲酶注射液,首次10u缓慢静脉滴注,维持治疗5u缓慢静脉滴注,隔日一次,使用3次;腺苷钴胺0.5m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伴有眩晕的患者,给予敏使朗口服,6-12mg,每日3次。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行快速血糖监测,并依据血糖波动情况,调整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患者入组当天及用药2周后行纯音听力测试,进行疗效评定。

1.3疗效判定

依据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年)[1]评价疗效。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1.4血糖浓度检测

分别测量患者用药前空腹血糖、用药后2小时血糖及停药后1周空腹血糖,计算血糖浓度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不同频率听阈改善比较(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表3),伴随症状疗效比较(表4),提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频率平均听阈均有改善,但中低频听力改善更明显;两种不同局部给药途径对突发性聋疗效无显著差异。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及血糖浓度波动情况(表5)

2.2.1两组患者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流程操作,无面瘫及局部感染发作;相对于耳后注射组,鼓室注射组患者局部疼痛、一过性头晕的发生率较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经休息、吸氧等处置措施后,症状可缓解;1例鼓室注射组患者发生鼓膜穿孔,经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预防中耳感染发生,该穿孔3个月后延迟瘢痕愈合。其他并发症包括局部出血及耳鸣,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2.2.2血糖浓度波动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糖浓度均有所提高,两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经加强饮食控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后,血糖浓度未发生剧烈波动,未出现糖尿病酮症及其他并发症。

3讨论

突聋病因并不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内耳微循环障碍学说、病毒感染学说、自身免疫学说以及膜迷路破裂学说等,其中以内耳微循环障碍较为显著。有学者认为[7]对于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聋患者,由于糖尿病对于微循环的影响,这部分患者听力损失更大,预后更差。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减轻局部水肿,解除血管痉挛,免疫抑制等作用,从而改善内耳微循环状态,已有学者[5,8]研究已证实糖皮质激素在治疗突聋的有效性。治疗突聋,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包括全身给药和局部给药。全身经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难以通过血-迷路屏障,往往需要大剂量冲击治疗。而糖皮质激素本身可以促进糖原合成及异生,并抑制血糖的有氧氧化及无氧酵解,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对于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聋患者,这种给药方式可能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使得糖尿病成为了糖皮质激素使用的相对禁忌症。为了解决该问题,激素局部注射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与全身用药相比,激素局部注射可以提高内耳的药物浓度,减少激素的用量,降低对全身血糖浓度的影响,因而具有更高的疗效和安全性[9,10]。

有研究证明相对于其他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局部浓度最高,并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1]。甲泼尼龙属中效糖皮质激素,血浆内代谢速度较快,并且具有细胞内活性,即使在血浆中己检测不到,其药理活性在细胞内仍持续存在。因此被应用于突聋的局部注射治疗。

耳后骨膜下注射给药、鼓室注射给药都属于局部给药。经鼓室给药的特点是药物通过鼓室经圆窗吸收,这种给药方式能避开血-迷路屏障,药物可直接与内耳激素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使内耳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全身血循环中药物浓度较低,从而降低了激素对于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但鼓室内药物可以通过咽鼓管流失,药物经蜗窗进入内耳的剂量和作用时间难以控制,存在药物吸收效果不确切,个体差异大[12]等缺点。针对这种不足,本研究中所有经鼓室注射组患者均采用患耳向上,头部后仰的体位,并嘱患者避免吞咽动作及说话,鼓膜穿刺的位置选择前下象限,给药结束后保持体位30min,以期增加经圆窗吸收的药量及作用时间。

耳后给药具体作用途径及机制尚不完全明了。耳后区血液回流至耳后静脉,其中一部分血液经乳突导血管汇入乙状窦,乙状窦紧邻内淋巴囊远端,两者之间的结缔组织结合紧密。因此,药物可以经耳后静脉到达乙状窦并扩散至听泡及淋巴液,可在乙状窦中达到较高峰值,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保持较高浓度[13]。而在体循环血中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浓度水平,降低了糖皮质激素引起全身副作用的可能。因此,耳后骨膜下注射给药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给药方式。

本研究显示,经耳后注射、鼓室注射甲强龙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伴有2型糖尿病的突聋患者症状,各频率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中低频听力改善更为显著,各种伴随症状,包括眩晕、耳鸣及耳闷胀感均有改善。两种方法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14-17]包括:1、局部注射,内耳药物浓度相对较高,激素强大的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膜迷路水肿,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耳蜗不同区域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型分布不同;3、低频区域毛细胞抗损伤能力及损伤后修复能力较强。因此,低频区域症状恢复相对较好。

耳后注射甲强龙,体循环中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最终激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影响血糖浓度波动。经鼓室注射甲强龙,激素仅通过鼓室粘膜、圆窗膜吸收,相对而言对血糖影响较小。本组研究显示经鼓室注射组,血糖浓度波动相对较小,但两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控制饮食,调整糖尿病药物用量,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甲强龙属中效糖皮质激素,血浆半衰期为2.3-4小时,生物半衰期为12-36小时。停药后1周复测空腹血糖,恢复至用药前水平。本研究严格按照流程操作,无面瘫及局部感染发生。相对于耳后注射组,鼓室注射甲强龙有鼓膜穿孔的风险,本研究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鼓膜穿孔。经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预防中耳感染发生,该患者3个月后鼓膜延迟瘢痕愈合。相对于耳后注射,经鼓室注射给药,患者往往有强烈恐惧感,鼓膜穿刺或鼓室注射过程中常感到剧烈疼痛,由于疼痛刺激或药物刺激迷路结构,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眩晕症状。本研究显示鼓室注射组患者局部疼痛,一过性眩晕发生率显著高于耳后注射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包括局部出血、耳鸣,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经耳后注射、鼓室注射甲强龙均能有效提高突聋患者听力,改善其伴随症状,且对血糖浓度影响较小,适用于伴2型糖尿病的突聋患者;相对于鼓室注射,耳后注射甲强龙操作简单,安全性好,并发症较少,患者更易于接受,值得推广与应用。由于本文的研究例数有限,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需行进一步验证。

扫描或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y.com/blbl/11971.html

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