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公园或小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爷爷奶奶推着婴儿车,宝宝在车里坐着,婴儿车上挂着一个外放小音响,原来是爷爷奶奶在听歌。可能是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听力不太好,但是宝宝的耳朵还很稚嫩啊!不知不觉就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不良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平时注意不到的小细节会损害宝宝的听力。阿姨们,想想你自己平时有没有这样做过?
1、经常掏耳朵宝宝的耳道较小,易堆积耳垢。耳垢是由外耳道中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物质。耳垢平时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多可自行排出,一般是不需要清除的。此外,少量的耳垢不但不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可黏附灰尘、小飞虫等外来物质,对外耳道皮肤具有保护作用。
经常用棉签等东西给孩子掏耳朵,这样做很危险,护理不当孩子的耳朵很容易发生感染。另外,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掏耳朵时孩子乱动,稍不注意,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影响孩子的听力。
2、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在给小宝宝喂奶时,如果不注意姿势,让宝宝平躺,也可能会给宝宝的耳朵带来意外伤害。
因为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这样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时,就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所以我们通常建议45度角度喂奶。
3、拍打宝宝的脸逗宝宝玩时宝宝乱动会很容易碰到宝宝的耳朵,从而产生意外,使宝宝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受到损伤,出现穿孔。
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了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能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4、高分贝音乐或噪音刺激现在不少劣质玩具的音量过大,简直就是噪音,如果把这些音源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附近,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宝宝长期生活在机场旁、高速路旁等高噪音的地方,也需定期检查听力。
5、捏紧鼻子用力擤鼻涕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宝宝感冒好了又得了中耳炎。我们常常为了把宝宝的鼻涕擤干净会用力捏住宝宝鼻翼,还一定要让宝宝用力,这样的做法其实很危险。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很多宝宝感冒时得中耳炎都是因为宝爸宝妈擤鼻涕的方式不对。
6、捂住口鼻打喷嚏同擤鼻涕一样,在宝宝打喷嚏的时候捂住口鼻也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
打喷嚏时捂紧宝宝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引起中耳发炎。
7、游泳、洗澡不注意保护游泳、洗澡时宝宝的耳朵最容易进水,在玩水的时候有水进入耳朵没有及时清理,极容易诱发宝宝内耳感染、损害听力。
8、捏鼻子灌药捏鼻子喂药并不会影响宝宝味蕾,使药的味道减轻,反而有可能在宝宝挣扎时造成危险。
宝宝在挣扎时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另外,宝宝鼻腔黏膜、血管比较娇嫩,捏鼻子喂药时,力度如果没控制好,还会导致鼻黏膜和血管损伤。
宝宝耳朵进异物的应急措施:
●如果是小昆虫进入耳朵内,可滴入橄榄油、甘油、婴儿油、麻油等油质液体驱使小昆虫爬出。
●照明法:可用手电筒、台灯等照明用品,往耳朵内照射以驱使蚊虫爬出。
●切勿掏挖耳朵:如果是其他硬物进入耳朵,则千万不要用尖锐物去掏挖耳朵。掏挖极易把异物更推入耳内,更可能伤及耳膜。
●尽快送医:将宝宝患耳朝下,医院耳鼻喉科请医师治疗。
TIPS: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轻视忽视
切忌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自行处理:当发生异物伤害时,最佳的方式是请医生帮忙取出。
切忌乱涂药物:任意涂抹药物不仅会影响医师的诊断,还可能因不当用药而产生副作用。
阿姨来了
中国最温暖的阿姨社群及家庭照料平台
▽▽
编辑:小白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