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了宝宝的便便(传送门:一分钟育儿
如何通过便便颜色判断宝宝身体状况?),这次我们要继续讲讲宝宝的另一个便便——耳屎!
在西南地区,有专门的采耳服务,俨然是一个行业了,但耳鼻喉科的医生却告诫我们不要经常掏耳朵!
那到底能不能掏呢?
耳屎是什么?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一个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就叫耵聍(dīngníng),俗称耳屎。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
外耳道的外1/3为软骨部,被覆毛发,皮肤内含有腺体
内侧2/3为骨部,由附着于颞骨骨膜表面的薄层皮肤组成
外耳道的自然清洁机制:
外耳道皮肤上的角化鳞状上皮,会不断脱落,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耵聍多可自行排出。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刻意清洁耳道。
如果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称为耵聍栓塞(也就是耳屎堵耳朵)。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请医生用专业的工具取出栓塞。
耵聍的作用:
1.抵抗外来的细菌、病毒,耵聍富含油脂,在耳道皮肤表面会形成一层酸性膜,可以起到保护耳道免受细菌病毒的侵害。
2.保护鼓膜,耵聍的存在可以对传入的声波能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
3.阻挡异物入耳,耵聍中的油脂能滋润外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小绒毛和富有黏性的耵聍,能阻挡外来尘埃颗粒,也能挡住昆虫进入外耳道。
原来耵聍的作用这么大,所以医生才不建议大家频繁掏耳朵!
可是耳朵痒了,不掏很难受啊!有很多人对自己耳朵痒有误区,觉得就是耳屎多了造成的,掏一掏就好了!有时候宝宝也会说耳朵痒,这时候很多妈妈可能就会找个掏耳勺开始给宝宝掏耳朵了。
因此还发明了各种掏耳神器!
这里得辟个谣!
耳朵感觉痒,其实可能是耳屎少了,我们前面说了,耳屎有一定的抵抗细菌、病毒的作用,如果把它们掏得太干净,细菌、真菌反而更容易趁机而入,从而引发耳朵痒。
所以,耳朵痒可能是真菌/细菌感染!掏并不能治标,严重了还是要及时就医。
宝宝的耳道怎么护理?首先,绝对不能擅自给宝宝掏耳朵,硬硬的掏耳勺极易挖伤宝宝的外耳道,轻则出血,重则引起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耳道狭窄或闭锁。
其次,定时给宝宝清洁耳朵,可以使用棉棒蘸取婴儿油,轻轻擦拭。
再次,给宝宝洗澡时要注意保护宝宝的耳朵,不让洗澡水流入。
洗完澡后可以用棉棒轻轻擦掉宝宝耳朵上的水。但必须注意选择棉花扎实绑在棉签上的,以免棉花头掉落进宝宝耳道中,且棉棒不要深入耳道太深。
为什么有的耳屎湿哒哒?我们大部分人的耳屎都是干的,但也少部分人的耳屎是湿哒哒的,俗称油耳。
其实这种油耳医学上叫湿性耵聍,而干干的耳屎就叫干性耵聍。油耳一般与遗传有关,爸爸妈妈如果有一方是油耳,那么宝宝就有可能也是油耳了。但这不用担心,并不是生病了,也不是上火,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而且,相对于干干的耳屎,湿耳对耳道有更好的滋润作用,黏性也更大,更易黏住那些想要偷偷溜进耳朵里的灰尘和细菌。
不过这种湿性耵聍需要与宝宝耳朵流水区别开,如果宝宝出现哭闹不安挠耳朵等情况,很有可能是耳道内感染了,还是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最后也欢迎妈妈们分享自己的护耳神技哦!
瓜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