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导性耳聋,是指声音从耳廓传至内耳的途中受阻,不能以正常的声能传到内耳。传导性耳聋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一、后天性传导性耳聋的成因???先天性传导性耳聋的常见病因是遗传因素或其它原因所致的外耳及中耳发育不全,使传导通路受阻。后天性传导性耳聋的主要原因是外耳道的阻塞,如异物、炎症、瘢痕,鼓膜穿孔、增厚及粘连,中耳腔积脓、息肉、肉芽组织及胆脂瘤形成、耳硬化、听骨链损伤、坏死及粘连或中耳肿瘤等。下面对后天性传导性耳聋的成因做详细介绍。1.耳部畸形:???包括外耳道闭锁,耳廓畸形或消失,听骨链畸形或消失,菜花样耳等,这些畸形可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2.耵聍栓塞:???是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通常耵聍向外耳道口方向排除。有时耵聍积聚在耳道内,形成栓子,可部分或完全堵塞耳道。耵聍栓有棕色,黄色,如果耳道潮湿的话,还会变成枣红色,干后会变成黑色团块(常见于老年人)。如果耳道部分栓塞,不会有听力损失。如果耳道完全堵塞,就会有听力损失。在耵聍取出之前,不要做测听或选配助听器;3.外耳湿疹:???弱听人士感觉外耳或耳道又痒又疼,外耳道皮肤又红又肿。如果红肿情况不严重、不影响听力的话,可以做测听,但不能马上选配助听器;4.外耳道炎:???外耳道壁的炎症。如果肿胀不严重的话,不会引起听力损失;5.外耳道息肉:???息肉是软骨向耳道腔方向生长形成的。任何息肉或骨性组织的异常生长,都应请五官科医生会诊;6.外耳道塌陷:???与年龄增长有关,年龄越大,塌陷越严重。外耳道塌陷可引起耳道部分或完全堵塞。将耳廓向上后方或后方拎起,可以使耳道开放;7.鼓膜穿孔:???由炎症、异物、骨折、爆破声或煽耳光引起。小穿孔会引起10dB~15dB的损失,但小穿孔通常会自行愈合。大穿孔则必须通过手术修补(鼓膜修补术);8.流脓:???不管脓液为何种颜色,都要请五官科医生会诊;9.穿孔后愈合:???看上去像穿孔,但耳镜照上去,会像镜子一样有反光,这是穿孔后再愈合造成的。因纤维层不能再生,使愈合后的鼓膜缺少一层,而形成所谓的“镜面膜”;10.肿瘤或胆脂瘤:???一种特殊的中耳炎。多为鼓膜松弛部穿孔,中耳炎症向外耳道方向入侵。持续性流臭脓为其主要特征。有这种症状的弱听人士应立即到耳鼻喉科就诊;11.耳道扩大:???多为手术后引起。这些弱听人士通常是鼓膜、听骨链消失,此时外耳道皮肤会变得非常敏感,在选配助听器以前要先征询医生的意见。通常,当鼓膜穿孔或中耳反复发生感染时,鼓膜会有疤痕产生,从而限制了鼓膜的活动度,引起轻微的传导性耳聋;12.鼓膜硬化:???表现为白色的硬化瘢,由鼓膜组织的退行性变引起;13.异物:???外耳道中常见的异物有:棉花球、昆虫、麦芽以及其它难以预料的东西;14.化脓性中耳炎:???通常是由于感冒或别的呼吸道感染后,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起的。咽鼓管肿胀堵塞,使中耳腔的液体不能引流。疾病可以是急性的(严重,但持续时间短)或慢性的(恢复或持续时间长)。脓液积聚在中耳腔内引起听力损失。脓液的压力可引起疼痛,鼓膜丧失正常的灰白色,变成鲜红色;15.非化脓性中耳炎:???也叫航空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或“胶耳”。它不是脓性的,而是分泌性或浆液性的。它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被察觉,看上去不严重,实际上却不是;16.胆脂瘤:???是中耳顶部的“肿瘤”,有时表现为鼓膜松弛部的穿孔,且侵蚀外耳道。持续性流恶臭脓为其典型症状,须立即请耳鼻喉医生会诊。通常在去除肿瘤后,会留下某种程度的永久性听力损失;17.耳硬化症:???由耳内周围的骨质海绵化所致。有时海绵化会变成硬化灶,使镫骨底板固定,镫骨肌活动减弱甚至消失。这种听力损失一般在60dB~65dB,常伴有耳鸣。女性多余男性,多有家族史,妊娠通常激发此症的发生。耳硬化症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将镫骨切除后,用一根硅胶管代替;18.听骨链中断:???由于大声、煽耳光、交通事故等造成。
二、传导性耳聋的治疗???大多数传导性耳聋是中耳疾患所致。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传导性聋,一般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便可以得到恢复或部分恢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各种外中耳畸形可通过手术改善听力。传音结构修建术对提高传导性聋患者的听力有很好的效果,如能早期施行鼓室探查和鼓室成形术,可保存甚至恢复听力。???药物及手术治疗,可以使很多耳聋患者的听力得到康复,然而,对于那些治疗效果不满意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听力康复。但随着助听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助听器的问世,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定制机已能做到量身定制,获得最佳的听力康复效果。对于有适应症的极度耳聋及全聋病人,也可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恢复听觉。1.治疗方法之鼓膜修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鼓膜多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即所谓“鼓膜穿孔”。它不仅影响传声功能,引起传导性聋,而且使本来与外耳道隔绝的中耳腔有了通路,外界的细菌便于侵入,中耳炎就容易复发,并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耳病。一般新鲜的外伤性鼓膜小穿孔,特别是一些裂隙状,并附有少许血痂的穿孔,只要不感染,不需要修补,就能自行愈合。经过仔细分析,人们发现一些时间比较长,面积又比较大的鼓膜穿孔,边缘钝而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原来是鼓膜表面的上皮层和内面的黏膜上皮层在穿孔处互相融合。这样,就妨碍了穿孔边缘向穿孔的中央方向生长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鼓膜穿孔不能自行长上的原因。能不能像修补身体其他组织一样,把鼓膜也“修补”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医生们为此已经奋斗了多年,并终于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让我们先从历史说起,远在年,有一个叫本周的医生,首先将猪的膀胱薄膜放在穿孔的鼓膜上,借以增进听力,过了年后,依斯莱医生又用湿润的棉片放在穿孔的鼓膜上,患者的听力顿时提高,使他喜出望外。看来这薄薄的小棉片,一方面有助于声音经鼓膜传导,更重要的是它对圆窗起了避声作用,使得卵圆窗和圆窗之间的声波强度差和相位差得以恢复,于是基底膜又重新活跃振动起来。年,爱莱医生第一次尝试用人身上的薄皮片贴放在鼓膜穿孔上,虽然只有部分生长,但听力却有改进。年,波尔曼医生开始试用加工过的塑料薄膜来修补鼓膜。后来人们相继效仿,用香烟纸、玻璃纸片、大葱内皮、鸡蛋内膜等薄层膜状物,来贴补穿孔,的确有些小穿孔因此而愈合。人们发现,这些塑料薄膜、湿润的棉片或其他身体组织材料,并不能和残余鼓膜愈合在一起,它们覆盖在鼓膜穿孔上,只是起个桥梁支架作用,使得鼓膜穿孔边缘的上皮可以沿着这些移植物向中央生长,穿孔逐渐缩小,最后愈合。医生们受到这一现象的启示,便用化学腐蚀剂烧灼穿孔边缘,破坏穿孔边缘上皮的连接,造成活跃的肉芽创面,内含新生的毛细血管,使上皮向穿孔中央生长的能力就会加强。如果在穿孔上再贴上一块薄薄的小棉片,即使中等大的穿孔也能在短期内逐渐愈合,这叫做“鼓膜穿孔烧灼贴片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须住院,患者每周在门诊观察1次,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而且患者痛苦小,施之得法,疗效也不错。接着,耳科医师在这一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鼓膜挑拨贴片修复法”。具体做法是:在鼓膜表面麻醉后,用细小卷棉子沾上一点50%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使之腐烂发白,再用尖针点刺穿孔边缘的上皮,并向中央部挑动,去除穿孔边缘的上皮,使整个鼓膜穿孔边缘外1.5~2.0毫米造成新鲜出血创面,最后用5%硼酸尿素棉片贴在穿孔周围创面上。术后,再继续用5%硼酸尿素液,每晚滴患耳1次。以后,每周观察1次,揭去棉片,如鼓膜表层肉芽色泽鲜红,表示鼓膜在生长中,仍用含药液棉片贴敷。如果不见生长,可再次用尖针挑刺,使之出血,棉片覆盖。如此,直到穿孔愈合为止。这种“鼓膜挑拨贴片修复法”比“鼓膜穿孔烧灼贴片法”鼓膜愈合速度快,成功率高。通过鼓膜穿孔边缘上皮挑刺后,使鼓膜形成新鲜肉芽创面,鼓膜中间纤维层重新暴露,形成血管床,再加用5%硼酸尿素液滴耳保持创面湿润,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其生长速度比上皮细胞快,而且鼓膜上皮层与黏膜层始终不能连接,从而使穿孔逐渐缩小乃至愈合。无论是烧灼贴片修复法或是挑拨贴片修复法,其目的在于用腐蚀剂破坏陈旧性穿孔边缘的上皮层,促使鼓膜外、中、内三层组织再生。而贴敷棉片的目的在于起桥梁支持作用,使穿孔逐渐缩小乃至愈合。愈合的部分可以是全层,也可能是外上皮层与内黏膜层而没有中间层参与。前者,在愈合穿孔处与原鼓膜厚度相仿,因而一点痕迹不显,具有弹性,有利于声音传导;后者,原穿孔处常为一薄膜封闭,甚至于轻度透明,原穿孔痕迹分明。???当鼓膜穿孔太大,残边太少,无法用上述贴片或挑拨,就可以考虑作鼓膜修补手术。这种鼓膜修补手术最好是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以利于扩大视野,中耳细微结构,清晰可辨,减少手术的盲目性。鼓膜修补手术的要点是:准备血管床,选择移植物,将移植物覆盖在血管床上,以封闭穿孔。准备血管床的方法,基本上和前述挑拨贴片修复法类似,只是穿孔周围的新鲜出血创面要准备得大一些,甚至于包括外耳道的皮肤。至于移植物,不再使用棉片了,而是采用患者自体的组织,“挖肉补疮”。自体可移植的组织材料很多。最早是采用患者大腿内侧皮肤或耳后皮肤作为修复材料,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皮肤富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不仅移植后有形成继发胆脂瘤的危险,而且术后数月乃数年,移植物表面仍有上皮脱落、水肿、变成异物,终将脱落而再形成穿孔,因此皮肤已被淘汰。有用胎儿脐带动脉修补穿孔成功之报道,但对大穿孔,稍嫌材料不够。不如在患者耳部手术时,就在耳部附近“就地取材”,如耳廓上方颞肌筋膜,大小可任意选择,厚薄相当,其最大优点是抗感染力强,容易存活,就是有些太松软,不便于铺放,不过,将它晾干或用灯烤干后,铺放就容易得多了,这是目前常用材料之一。此外,还可以采用耳后乳突骨衣,优点和颞肌筋膜相似,有一定韧性,容易铺平。还有用耳屏软骨衣甚至耳垂脂肪取出后压成片,都是可利用的理想材料。????当然,鼓膜修补手术不一定一次成功,如何能做到手术后鼓膜的存活率最高呢?临床实践证明,尽管准备了血管床,选择了移植物,怎样把移植物覆盖在穿孔上使得存活率最高却大有文章。下面是可供参考的几种具体术式。????第一种是“外移植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先将鼓膜穿孔周围直到外耳道皮肤的表面上皮切除,形成血管床,然后,将移植物贴在其上。移植物碰到血管床上的微血管,逐步建立微循环,最终便愈合在一起,其后周围上皮生长,将移植物表面覆盖一层上皮,人工鼓膜便形成了。它的缺点是,一旦血运未能建立,移植物便萎缩坠下,终告失败。还有,移植物可能不在原来鼓膜的位置,形成外侧愈合,不利于声音传导。????第二种是采用“夹层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细心将鼓膜上皮层和中间纤维层分开,形成间隙,然后将移植片夹在这两层之间,一来血液供应好,二来不致离开原位,愈合后是鼓膜全层生长,有利于声波振动,是理想的方法,就是操作较难。????第三种是“内移植法”。就是在穿孔的内侧面形成新鲜创面,中耳腔内用医用明胶海绵补托,将移植物贴在穿孔的内侧面,存活率高,又不致移位,特别适合于中、小穿孔。至于大穿孔,也可以采用此法。不过要将残余鼓膜连同外耳道皮肤一起翻起,衬入移植物,再把残余鼓膜和皮肤瓣复位,使移植物夹在原鼓膜残边、外耳道皮肤和外耳道骨壁之间,此即所谓“全翻内衬法”。????总之,要做到手术后鼓膜的存活率最高,除对移植物和移植方法的选择外,还要根据鼓膜穿孔大小、部位、残余鼓膜的状况以及医生掌握手术的熟练程度而定。????那么,什么样的鼓膜穿孔才适合于作鼓膜修补手术呢????只要中耳里面的听骨没有腐烂,听骨链功能良好,中耳腔内炎症停止活动至少2个月以上,咽鼓管畅通无阻,听力检查证明耳蜗神经功能正常,那么,这种患者的穿孔是适合于作鼓膜修补的,而且成功率也比较高,有些人术后听力能达到日常应用水平。如果中耳内还有炎症,要继续消炎等待,咽鼓管不通的也要治疗,不能匆忙修补,以免招致失败。????在手术以前估计修补后听力能否提高,可以在无菌操作下,在鼓膜穿孔上贴上一小块浸有石蜡油的棉片或硅橡胶薄膜。贴后,如果听力改进,说明患者听骨链功能良好,卵圆窗和圆窗活动度正常。如果咽鼓管通畅性能良好,中耳腔内炎症也是静止的,那么,术后听力是有可能提高的,成功也是有把握的。上述检查方法又叫做“鼓膜贴补试验”。????鼓膜刚刚补好后,一般先对低、中频声音的听力提高,对高频率的听力却不理想,甚至于比术前还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刚形成的人工鼓膜和天然的不同,质地较厚,不利于高频声音的传导。过几个月后,人工鼓膜会逐渐同化变薄,恢复弹性,高频率的听力便会提高。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