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眼睛、鼻子、嘴和手妈妈们经常会呵护备至,但却常常忽略身体的另一个感觉器官——耳朵。
曾看到过这么一个案例:丁丁这几天老说耳朵疼,医院检查,居然查出了中耳炎。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孩子前一阵感冒了,本来还担心他鼻涕太多变成鼻炎,时时给他擤鼻涕,这下好了,鼻炎倒是没有,变成中耳炎了!医生的一句话更让妈妈郁闷不已:“可能是你擤鼻涕不对擤出的中耳炎。”真的假的?擤鼻涕也能擤出病来?
不光是擤鼻涕,生活中很多已经习惯了的举动,都有可能会使孩子的耳朵受到伤害。下面的这些举动,如果你也有的话,就快快纠正吧。
01经常给孩子掏耳朵
这属于直接伤害。孩子的耳朵里面有耳屎,爱干净的家长会忍不住给孩子掏。如果不小心损伤耳膜,也不能马上发现,孩子因为疼痛而哭闹,哄哄也就当没事了,直到过几天突然发现孩子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脓,医院就诊,耳朵往往已经感染了细菌。
如果耳屎没让孩子不舒服,也没影响听力,那就别管它。如果孩子真的因为耳屎太多而觉得不舒服,比如总是拉扯耳朵,也不要用工具掏,可以用下面方法处理:
1、用含有过氧化氢成分的溶液来溶解耳屎;
2、给宝宝掏耳朵这种事还是交给医生来处理吧。
2慎用抗生素
一些药物对于个别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对耳朵的听神经有明显的毒害作用,例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药物。
即使医生在为孩子注射上述药物时,父母也必须仔细观察孩子的听力,耳鸣等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必须马上告知医生并停药治疗。
3平躺着喝奶
新妈妈在给小宝宝喂奶时,如果不注意姿势和体位,也可能会给小宝宝的耳朵带来意外的伤害。比如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
小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所以,妈妈注意了,我们通常建议45°角度喂奶(侧卧是可以的)。如果经常在床上奶孩子,注意给在下面垫些东西,防止漏奶流入宝宝耳中。
4拍打孩子的脸
和孩子逗着玩时,拍拍他的脸当然可以,但注意要避开耳朵。有时孩子调皮任性,性急的家长会打孩子的脸,这样的行为一定要避免。打脸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打脸时如果打到了耳朵,孩子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可能受到损伤,出现穿孔。如果损伤到耳膜而家长没有发觉,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了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情况严重又不及时治疗的话,还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所以,那么大的人了,别不知分寸,孩子还小,犯再大的错也不能打耳光,逗孩子玩也一定要注意避开耳朵。
5高分贝声音刺激
在街上经常听到凤凰传奇的音乐,本以为是哪位浮夸的摩托青年放的音乐,结果看到一位挂着外放音箱的老爷爷推着小宝宝散步,毫不夸张的说,三条街都能听到。
老爷爷的耳朵或许背了,可是宝宝的耳朵还很稚嫩呀。如果把这些音源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前面,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