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皆用化名)
小华今年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现在应该在小学里和同学一起上学,可是小华却只能在家里默默玩着山寨乐高玩具,他带着助听器,常常望向窗外……
这原本应该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年的夏天,万众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开幕,在远离上海的一个福建小镇里,一对小夫妻迎来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宝宝,出生的时候5斤半,各项检查一切正常。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到这个小地方的工厂里打工的工人,都做铸造工。小生命的到来给这个家庭添了不少惊喜,孩子爸爸从不多的工资里拿出一半,给工友们买了好烟庆祝儿子的出生。
小夫妻俩都是外来打工的,平时就住在工厂,吃饭就在工厂的食堂,俩人在当地也没有亲戚朋友,也不想让孩子回老家,谁来带孩子呢?孩子妈妈想了个主意,在离她俩工作的模具工作台旁,有个独立的小观察室,平时是用来换衣服,休息喝水的,她在观察室里搭了个小床,把孩子放进去。然后夫妻俩人在不到10米远的地方做工,每隔一会儿就去看看孩子。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悲剧就此拉开了序幕。
工厂里的童年
观察室离铸造厂的模具流水线仅不到10米,虽然是独立的房间,但模具机器发动时的噪音也达到了近百分贝,来这里做工的工人,工厂都会发一个小小的“听力劳保用具”,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耳塞,可能是材料劣质,这小东西常常磨破妈妈的耳朵,根据工厂规定,这种耳塞,每周才能申请换一个。
在模具流水线观察室的小家伙却被遗忘了,妈妈觉得离工作台有段距离,而且还在独立的一间小屋子里,应该没事,虽然孩子总是哭,但是在这种噪音环境里,哭声又算得了什么呢。
铸造厂的模具炉每天灌注浆水次,每次都会发出一连串巨大的声音,如果不习惯噪音的人站在旁边,一瞬间就得震懵了。就这样,孩子习惯了在工厂的生活,将近四年的时间,孩子在工厂里玩耍着长大,听着铸造厂里各种巨大的声音。
小夫妻俩打工赚的不多,一家三口倒也其乐融融,直到孩子开始说话时,他俩发现孩子说话有点不清楚,起初,他俩都认为是孩子太小了,周围的工友们也说,男孩说话晚,发音不清楚是常有的事。所以在孩子学说话的几年里,小夫妻仍然没有在意,他们都在工厂里过日子,听力本身也不好,再加上工厂里嘈杂人多,平时说话声音就挺大。那地方也没有幼儿园,小夫妻俩合计着等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就送到学校去吧。
什么!噪音毁了孩子的耳朵!
小华四岁那年,去厂里的小卖部玩,小卖部阿姨搂着小华讲故事,小华说听不清。这个事跟小夫妻俩说了,他俩也没在意,小孩,耳朵还没长好呢。
可是工厂就这么大,渐渐的小华听力不好的事也就传开了,工友们都劝,医院看看呗,别不舍得花钱。
镇里诊断下来,说是听力不太好,虽说损失也不重,但为了听清楚,还是要配助听器。小夫妻俩当场就急了,冲着医生吼,你娃才是聋子呢,我们娃身体可好咧。这医院,诓钱呢,一个助听器好贵呢。
回到工厂,小夫妻也没跟工友说检查结果的事,有人问,就说挺好的。但是到了晚上,小夫妻俩心里也打鼓,这医生说的话靠谱不,要不试试孩子反应。小夫妻俩就轮流着小声叫孩子名字,有时能听见,有时听不见。
纸里包不住火,这事还是传到小卖部阿姨那里,阿姨就劝小夫妻俩,赶紧给孩子治治去,别到时候说话不清楚就麻烦了。
爸爸不见了
小夫妻俩带着孩子又去了镇里,不甘心结果,又辗转到省里,医院,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得配个助听器,特别是病历本上的三个字:噪音聋,让小夫妻彻底崩溃了,听说两个助听器要不少钱,还得终生戴着它。孩子爸爸家里人知道了,都说他娶了个傻婆娘,把孩子给带废了;周围工友们谈起此事,都说小华那孩子,去医院看了,估计是残了吧,听说得一辈子挂个助听器呢。孩子爸爸听了这些话,再也承受不了心理压力,索性不辞而别,留下妈妈一个人在宿舍里抹眼泪……
妈妈独自带娃回老家,老家的人听说了这些事都很气愤,七嘴八舌的,有的说工厂应该给个补偿;有的说这个爹不负责任;还有的出主意,趁着年轻,再找个好老公吧,还能帮着养孩子。
孩子的娘家人气急了,娘家哥哥拿着晒稻谷的铲子,把那些说闲话的人都轰走。可是娃咋整呢,村里的人都没戴过助听器,听说戴了这玩意儿,就是残疾人了吧,大概能从村里领点补助,可是那又能解决多少呢,他们家原本盼望着孩子能走出这个小山沟出人头地,这下可毁了。
最清晰的声音
这时候,孩子爸爸,背负着满满的自责和后悔,回来了。
孩子妈妈和娘家人原谅了他,毕竟男人本身不错,一家老小还要养活。大家凑了凑钱,给孩子配了助听器,终于,孩子听到了多年来最清晰的声音。
今年8月,村里的学校该招孩子了,小夫妻俩合计着,怕村里熊孩子多,追跑打闹再把设备弄坏了,还是明年再上学吧。
眼下,小夫妻俩带着孩子,又奔赴东南沿海到另一个地方打工,没办法,为了生计呢,不过这回,不再选择工厂了。
后记
爱耳君联系了这个妈妈,经她授权,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妈妈说,很多好心人曾给他们捐钱捐衣服,但是他们只想有个安静的生活,在他们那个地方,耳朵不好仍然是很忌讳的事。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谁对谁错,在生活这件事上,大家都是新手。谨以此文,科普给大众,愿所有人都能清晰认识到噪音对听力的危害,不要再让悲剧发生了。
某家长问:做了CT是不是以后就不能生娃了做过耳蜗手术的人,也一定做过CT或核磁。CT这东西,俗称“小黑片”,当爱耳君还是小爱耳君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东西惊呆啦,妈呀怎么照了个鬼。医院一说要检查这项,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有辐射啊!
没错,确实有辐射,但是也没办法,谁让咱摊上事了呢。这些年关于CT,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
这东西辐射大不大呀?听说孕妇不能做呀?做了智商会下降呀?以后会不会长不了大个呀?这么小孩子做CT以后脑袋会不会变形呀?辐射多了会不会变异呀?等等等等……如上,各种各样有关CT的问题爱耳君都收到过,其中最离谱的一个是:
某家长问:做了CT是不是以后就不能生娃了
爱耳君:#…*)%¥~#¥%
……这位家长,您想的真多。
言归正传
不知道家长们都是从哪搜罗来的这些东西,比如“隔壁二大妈说咧,有病别做CT,对娃长个不好滴”。爱耳君对此也不想费太多口舌,总结起来一句话
辐射肯定有,CT必须做
第一
医院闲的没事随随便便给你做CT,你以为放射科的苦逼小医生们不想早回家么,天天对着放射机器,脸上敷多少面膜都没有用啊;再说啦,医院打算做耳蜗动手术了,看病又不是请客吃饭,不做CT就没法诊断,没法诊断就没法出治疗方案,没法出治疗方案就没法做耳蜗,没法做耳蜗就没法听见,没法听见就没法好好学习,没法好好学习就没法好好工作,没法好好工作就没法找好对象,没法找好对象就没法生好娃,没法生好娃就没法养老送终……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城市新农村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观,有好好为习大大想想么……
第二
说了这么多废话,我们来点“干粮”。
我们知道,对于助听器无法干预的极重度听损儿童或成人,为了能进入主流社会学习、工作,往往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手术,那么人工耳蜗手术是有“适应症”的,很多家长不清楚这个词,用通俗话说,就是不是什么人听不见都能做耳蜗的。有的能做,有的不能做,有的做了效果好,有的做了效果差,那么其中一个诊断的依据,就是要通过CT、核磁来进行检查。
有家长问了,听说核磁对身体的影响小,我可不可以只做核磁呢?这就要考验医生的智慧了,核磁在神经系统、软组织方面的检查要比CT清晰,CT在骨质结构检查方面比核磁更好,两种方式各有优劣,都是为了确诊并避免误诊的需要。
你可以不懂CT,但你得知道的事爱耳君相信大部分家长都看不懂CT报告,即便是本文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一番也没太大用,但是家长们至少需要知道人工耳蜗术前的CT是用来干什么的,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知道3点就可以了。
(1)确保耳蜗的状况是可以插入电极的,正常情况下耳蜗为2圈半,人工耳蜗一般植入在3/2或5/4的部位,如果耳蜗有缺失或不宜插入电极,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能插入电极,那么即便是强行进行手术,可能效果会和预期有较大差距。这医院会拒绝给一些有“绝对禁忌症”的人做耳蜗,不是不给你做,是怕你花冤枉钱,做了效果不好。
(2)判断哪边耳朵更合适。因为有时候某侧的耳蜗具有耳蜗骨化的现象,或者是某一侧的耳蜗发育不好,需要配合适应症综合考虑选择哪边耳朵植入后效果更好。
(3)如果具有耳蜗畸形的话,我们还需用术前核磁来判断听神经是否缺失、狭窄或发育不全,确认听神经完整后才可以判断是否适合植入人工耳蜗,因为人工耳蜗植入有效的最基本前提是听觉通路大致完好,如果听神经到大脑皮层有严重神经性损伤,那么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也会降低。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CT和核磁就是为这些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此外:
如果有中耳感染或鼓膜穿孔,也是需要先治疗之后才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的。因为中耳感染如果在活动期的话,会由中耳引至内耳,引发脑膜炎或者排斥人工耳蜗。
如果患了脑膜炎,可能会有轻度耳蜗骨化的现象,所以建议脑膜炎治愈后应尽快进行耳蜗手术。如果有精神方面的病症也需要慎重考虑,因为大家都知道人工耳蜗植入是通过电极刺激,可能会影响其病情,所以一般精神病患者需要慎重衡量人工耳蜗收益与其带来的医学风险。
这些情况下植入人工耳蜗都是医学风险大于人工耳蜗本身带来的效益的,所以需要慎重考虑,或等待最佳植入时机。
通过这些医学评估之后,我们可以同时结合植入的年龄,语言基础,经济基础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孩子耳蜗术后的康复和言语发展的期望值。很多家长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存在各种对比,说两个孩子的情况差不多,术前症状也看似一样,为什么他家孩子比我家孩子说的话多、说得好?其实很多术前情况可能确实一样,但术后康复效果由于以现阶段的医学水平,是无法估计耳蜗的残余毛细胞数量的,所以有专家猜测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同等情况下术后效果不一样,所以在这里提醒家长互相之间的盲目对比是不科学合理的,家长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且鼓励和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白癜风发病的原因北京治白癜风哪个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