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鼓膜穿孔 > 并发病症 > 民族医药侗医治疗中耳炎方药5则

民族医药侗医治疗中耳炎方药5则

中耳炎是中耳鼓室粘膜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而诱发的一种炎性病变,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好发于春冬两季,包括非化脓性以及化脓性两种,其中非化脓性中耳炎也称为卡他性中耳炎,而化脓性中耳炎有急性与慢性之分。在中医上认为,中耳炎的发病是由于体内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导致的,故又称为“耳脓”“耳疳”。

咽鼓管是中耳炎发病受感染的最主要部位,而儿童的咽鼓管相对大人而言相对较短,且显得宽而直,呈水平位,当儿童患有流行性感冒、猩红热、麻疹等疾病时,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就会入侵咽鼓管从而诱发中耳炎,因此,儿童是中耳炎的好发人群。当3-6岁的儿童上了幼儿园后,集体生活环境也是中耳炎发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妈妈们如果发现儿童上学后如果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和耳道流脓等症状,要尤为注意。

如果儿童得了中耳炎,鼓膜形成了一个大穿孔,很难再愈合,这时候即便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好了,但是鼓膜穿孔,这是个遗留问题。一旦鼓膜穿孔了,它必然会对婴幼儿的听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不一定导致全耳聋,但是也会让婴幼儿的听力受限,可能对听到的声音明显比正常要小得多,这给儿童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的不便利,在与人交流沟通上带来了障碍,这种情况很可能会让儿童的个性变得内向,逐渐变成封闭自我。

侗医治疗中耳炎方药5则

1.鸠屎适量焙干研末,用竹管吹入耳中,吹药前先用盐水洗净脓液,药棉拭干,每日1~2次,连续3~5日即效。

2.血余炭、曲蟮焙干研末,枯矾各适量混合,先洗净搽干患耳,然后用竹管将药粉吹入耳中,每日2~3次,连续3~5日即效。

3.胆草10克,栀子仁10克,生地10了,前仁10克(布包),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当归10克,木通10克,草乌3克,蒲公英10克,丹参20克,夏枯草10克,石菖蒲10克,每日1剂,2次分服,15天为1疗程。

随症加味:因外感风寒所致者加麻黄、桂枝;肝、肾阳虚者加枸杞、菟丝子;阳气虚损者加淫羊藿、巴戟天;气血亏虚者加黄芪、阿胶;鼓膜穿孔者酌加辛荑、苍耳子。

4.五倍子50克,烧存性,研末用竹管吹入耳中,每日3~4次,连用1周。

5.韭菜根鲜品适量,捣烂取汁,兑香油和匀滴耳,每日2~3次,每次2~3滴,连续3~5日。

审核:吴小红

编辑:毛凯亮

文章来源:《中国侗族医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zuy.com/bfbz/1097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