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海州︱服务海州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爸妈们都是小心谨慎的,生怕有什么意外断送了孩子的前程或者性命。前不久,家住陕西的一个8岁小女孩就在夜里突然死亡,只因妈妈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网络配图)
凌凌今年8岁,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小姑娘。然而让家里人想不通的是,在一天夜里,凌凌突然表示自己不舒服,不仅头晕还有想吐的感觉。虽然家医院,但是凌凌还是不幸身亡。
因为凌凌生前吃过泡椒凤爪,所以妈妈就怀疑,是不是凤爪里有毒?但是医生做过完整的检查后发现,孩子的死亡和凤爪没有任何关系,而真正的死因是是颅内挫裂伤,由外力导致。
而导致这一损伤的原因,竟然就是妈妈的一个习惯性动作。据妈妈回忆,那天下午,凌凌一边写作业一遍看动画片,结果作业上出现了一大堆错误,心急的妈妈就顺手打了女儿后脑勺一下,没想到这一巴掌就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
对此,医生也做了相关解释:孩子大脑内本身就有一些病变,比如脑血管畸形等等。而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所以并不是直接死因,只是一个诱因。
在生活中,妈妈们免不了因为孩子的事情而发脾气,动手打两下也成为了自己的一个习惯。不过动手打孩子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以下这些部位打不得!
▼
▼
▼
1、后脑勺
后脑勺,因为有人的呼吸中枢在那里,如果打的时候,造成呼吸中枢震荡,容易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2、太阳穴
太阳穴那个位置,因为它的眶内壁是比较薄的,在被打震荡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骨折,骨折对视神经发育也是不利的。医学临床上就发生过一巴掌打失明的情况。
3、拧耳朵
经常拧孩子耳朵,容易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小孩的听力发育。
4、打屁股
孩子的脊髓和脊柱发育不够健全,父母如果经常打孩子屁股,可能会造成小孩的脊椎损伤。到老年的时候,脊髓结构不稳定,容易出现一些椎间盘突出之类的疾病。
经常打骂孩子有危害:
1、孩子变得懦弱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时间一长,孩子见到父母就会立刻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难以接近。
3、孩子逐渐学会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骂。孩子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会对父母说谎,避免受到责罚。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这种强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说谎变得习以为常,构成恶性循环。
4、孩子变得暴力、暴躁
父母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
“四”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1、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时。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不懂得要关心他人,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甚至抢他人东西,长此以往,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屡教不改时,可以打他。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想再犯时,可以打孩子。
▼
“六”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1、不知者无罪。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即使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自尊心越来越强,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
特别注意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打不打孩子只是教育中的一个方法手段,目的是使其孩子越来越好,孩子可以打,但却要分清时候与原因。
“打”只是象征性的让孩子知道因错事受到“惩罚”,家长们切勿将“惩罚”变成“真罚”!不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
更不能用任何工具,如拖鞋、木棍等,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以及身上重要器官部位。
综合/重庆晨报、幼儿说、蜗牛家长汇、网络
中科白癜风白癜风怎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