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公益慈善论坛↑一起学行善!
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以下图片为现场亲历此次事故的南都记者所拍摄。
12月31日深夜23时许,南都记者郭现中随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一起走向上海外滩,准备迎接的新年倒数。在和平饭店楼下附近靠近黄浦江的观景平台上下楼梯处,上行和下行的人群拥挤成一团,随着人群的不断涌来,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
记者意识到危险性在增大想要抽身离开,但因为人群太过拥挤,使得前进和后退都变得极其困难。23:30,开始有女人尖叫和孩子的啼哭声,不安的情绪在迅速蔓延。记者也开始有不祥的预感,在此时打给朋友的电话里,他直言感觉很危险,担心发生踩踏事故。挂完电话,他看到了2米外的一个垃圾筒,后涌来的人群也正好把他涌到了附近,在努力踩上之后,又奋力攀上了近两米高的围墙。上去之后依然是拥挤不动的人潮,他只能待在墙头,在和旁边的几个年轻人一起拉上几个人后,墙头处也再无一寸容身之地。
23:34分,楼梯最低处忽然有人被挤倒,附近人们一边试图拉起他们一边大声呼喊:不要再挤了!有人摔倒了!可惜的是这点声音都被淹没在上面不断涌下来的人群的嘈杂声里。于是,下面更多的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压倒,情势开始失控。
23:40分,眼见下面的人处于危险,站在墙头的几个年轻人就开始号召大家一起呼喊,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后退!后退!后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并开始一起挥舞起双臂,不停的做着后退的手势。楼梯上端的人群察觉到了下面的危险,下流的趋势开始减慢并停止。
23:50分,上端楼梯口处人群疏散了一些,在腾出一些空间后,开始从上往下拉起倒地的人们。与此同时,警察越来越多的赶到事发地点的,也试图从下端往外拉拽被压得动弹不得的人们,但是根本拉不动。最靠近墙根的一个红衣女子伸出一只手拉住警察,不住地哀求救救她,救援人员在多次努力无望后也只能一边安慰她一边鼓励她再坚持一会。
23:55分,终于,所有倒地没有受伤的人们都站了起来,但横陈在地面上的人们却似乎没有了生机,其中也包括那名求救的女子。哭声喊声尖叫声,呼叫救护车的声音混成一团,黄浦江边的这一角在此时如同人间地狱。亲友们和赶来的医务人员以及热心的市民在检视着每一名倒地人员,不停的做着心脏按压,试图挽救他们的生命,但一切还是太晚了。
绝望的哭声响起来,只是没传出多远,就被外围成千上万不明就里的市民的新年倒数所淹没,“5.4.3.2.1.耶!!!”遇难者遗体也在这嘈杂里被迅速带离了现场,只留下一地的鞋子,围巾和依然在闪闪烁烁的发亮牛角头灯。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了。
新年之际,即发生如此惨剧,实在令人痛心不己!愿逝者安息,伤者早日康复!
曾有谣传此次事故因有人从楼上撒代金券引发哄抢所致,但后据亲历者讲述,撒代金券之事发生在踩踏事故之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长期以来,由于公共安全教育的缺乏,很多人并不具备突发事故中自救与减少伤害的能力,因为不知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很容易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或者盲目逃生,不能冷静、理性、及时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置与自救,结果又增加了伤亡的可能。
又或者,因为缺乏公共安全意识,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和设施中,某些人会出现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比如在人群中故意推挤,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等等,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而人们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意愿往往是滞后的,防范意识只有到了事件发生后才会被一点点刺激出来,这可能关乎人性的弱点。但每次危机过后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危机过后我们将留下些什么?从现在开始学习,还不晚!
当踩踏发生时如何有效逃生?
遇到人群时选择到人群边缘,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后颈部。
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后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
不慎倒地时,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侧躺在地。
在拥挤的人群中,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做到双肘与双肩平行。
易发因素
1.踩踏致伤通常发生于空间有限、人群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这些场所本身都隐藏着潜在的危险因素,再加之管理不善,极易造成人群骚动,秩序混乱,人流四面拥挤,一旦有人跌倒,更易被其他人踩踏致伤。
2.踩踏事件易发地形,如拱形桥、楼梯拐角、光线不良的狭窄通道、复杂地形等。
3.踩踏伤大多源于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事故灾难,往往造成大批的人员伤亡。在现场,人们一个叠一个跌倒挤压受伤,跌倒的人无力站起来而加重损伤。有时人群像叠罗汉一样,有数层高,被压在最下面的人伤亡最严重。
学校踩踏事件
特殊地形
心肺复苏
呼叫
水平搬抬法
伤害特点
踩踏伤伤情与受踩踏用力的部位有关。踩踏伤一般造成的内伤比外伤多。多数伤员表面并无伤口,但是内伤很重,发生昏迷、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情况,危在旦夕。
1.胸部受到踩压,伤者发生窒息,空气不能由肺内排出,胸腔压力骤然升高,引起上半身毛细血管扩张破裂,造成头面部、颈部、肩部、上胸部皮肤点状出血,如同红疹一样。胸部受踩踏后,可合并肋骨骨折、气胸、血胸、心脏或肺挫伤,导致呼吸突然停止死亡。
2.头面部受到踩踏,颈部皮肤大片紫红斑,肩部、上胸部针尖大小皮下出血点,皮下淤斑,可引起眼结膜出血,耳鼻出血、耳鸣或鼓膜穿孔引起耳聋,还可引起视力减退、失明。
预防与避险
限制人流:组织大型集会时,组织者要做好应急准备,制订紧急应对措施,必要时限制人流,杜绝踩踏事件发生。
加强教育宣传:中小学校因学生集中流动且年龄小,遇上易发因素就极易发生踩踏事件,所以应该利用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疏散引导:公共场所如发生人群骚动,秩序混乱,应有人立即组织疏散引导,组成“人墙”,有序疏散,并维持秩序。
防范跌倒:已被裹挟到拥挤的人群中时,切记与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要逆行,避免被绊倒。在人流中行走脚下要敏感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跌倒,避免自己成为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避开人群:发生火灾、地震等灾难时不能盲目地随人流奔跑逃生,以免被挤压踩踏致伤。在人群中,遇到混乱局面,个人应尽量避开人群,向人流少或不同的方向疏散。此时,可用两肘撑开平放在胸前,形成一定的空间,以此保护胸部的肺、心脏不遭挤压。
启动自我保护:如果被推倒或已被挤压在地,又无法站起来时,一旦人群从身上踩踏而过,是最危险的。这时应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抱住后脑勺,双肘撑地,使胸部稍稍离开地面,即使肘部磨破出血,也不改变姿势。如有可能,最好抓住一件牢靠的物体。面对混乱的场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逃生的重要因素,争取做到遇事不慌,否则大家都争先恐后往外逃的话,可能会加剧危险,甚至出现谁都逃不出来的严重后果。
危险预警:发现前面有人跌倒,应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尽快让后面的人知道前面发生什么事情,否则后面的人群继续向前拥挤,就非常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同时,要及时采取保护已倒下人的措施:由一人或几人迅速组成保护区或“人墙”,围住跌倒的人,使其立即站起来,以免踩踏致伤。
保护妇女儿童:当带着孩子遭遇拥挤的人群,最好抱起孩子,避免在混乱中受伤。在历次的踩踏事件中,儿童妇女被伤害的比率很高。
现场急救原则
1.发生踩踏的群体伤害,必须立即向“”急救中心报告并向政府部门报告,以便展开有效的现场急救。
2.首先保证现场环境安全,在维持好秩序的情况下开展急救。因为在踩踏伤的现场,人压人,人挤人,要想救人,存在极大的困难。出现大量人员伤亡时,应先救重伤员。
3.现场急救时,一般不应随便移动伤员,而是就地评估伤势进行现场急救。但是在踩踏事件现场,人群相互挤压在一起,不利于评估伤势和进行急救。因此,要首先解除挤压,即要把压在上面的伤员移开。这时,就要注意在移动伤员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伤员的伤势加重。搬运时,可采取水平搬抬法。对于怀疑颈椎损伤的伤者,应注意保持头颈与躯体的中立位,不要使颈部扭曲和屈曲。
4.对于踩踏伤来说,最重要的是窒息和呼吸停止的急救。其具体做法是:把伤员从危险中解救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后,立即检查有无意识反应,即大声叫喊并拍打伤者肩膀,同时观察有无呼吸。如果无意识反应,说明伤势严重。这时,首先要帮助伤者开放呼吸道,并且使空气流通,有条件的话,可给予及时的吸氧。如果既无意识反应又无呼吸,应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然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坚持做下去,直到交给医务人员为止。
5.对于存活的伤员,初步检查伤势,进行止血、包扎、固定。胸部外伤导致呼吸困难或反常呼吸的伤者,往往是多处多段肋骨骨折。此时,可用毛巾、三角巾等包扎胸部进行临时固定,尽快送医院处理。
文、图来源:《现代职业安全》杂志
作者: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温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