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热起来了
很多人都会选择
游泳这一运动来锻炼或减肥
可你知道吗?游泳也有禁忌
事关健康,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去年曾有这样一个报道:广西一名6岁女孩小雅(化名)跟家人在小区游泳池里游泳之后,第二天孩子皮肤就出了问题,用手一摸就掉落,一层层脱皮。经医生确诊,小雅患上了“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该病起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易并发肺炎、肾炎、败血症等,婴幼儿病死率为3%-4%。医生表示,该病可能是因游泳池的水不干净诱发。
(图片或将引起不适,因而将其缩小)
1
泳病有哪些?
眼睛
夏天游泳季节,前来眼科就诊的病人数量明显增加,增幅约为20%到30%。夏天是红眼病的高发期,这种疾病通过接触传染,而如果患者在泳池游泳,就有可能把炎症传染给其他泳客。
游泳镜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可挡住水中颗粒较大的杂质,但即便戴上泳镜,也难以完全抵挡细菌、化学物质的伤害。
皮肤
尽管几率不大,但是到游泳池游泳确有招致皮肤病的可能。其中,游泳后感染足癣和传染性跖疣的病例较为多见。
专家建议,由于皮肤病等病菌要在身体停留一段时间才能传染到体内,因此游泳时间不宜太长,最好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游泳后用清水彻底清洗全身,可冲洗掉皮肤上可能污染的致病微生物,从而降低感染皮肤疾病的风险。
肠胃
泳池水质不佳还增加了泳客患上胃肠道疾病的风险。民众游泳时难免吞进少许池水,初学者和儿童吞进的池水会更多。当池水中致病菌数目较多时,吞入池水就有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如果池水“大肠杆菌”超标,泳后腹泻的几率就更高。
耳朵
耳朵进水易患中耳炎,造成中耳炎的常见原因是水入耳未及时清出。耳朵一旦进水,可将头歪向进水一侧,单足跳跃数下,水就可以向下从外耳道流出,随后用干净的医用棉签轻轻擦拭。
切忌不要用手或其他锐利的东西抠耳朵,以免刺伤外耳道或鼓膜,引起感染。已患有中耳炎、鼓膜穿孔者则不宜游泳,以免疾病复发。
2
泳池怎么选?
泳池的水到底有多脏?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由于大量不文明行为的存在
很多人对游泳池的干净程度抱强烈的怀疑态度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入池前不冲淋(59.3%)、在泳池小解(57.1%)、游泳不戴泳帽(55.6%)、入池前不浸脚(55.4%)是受访者最常遇到的4种不文明行为。除此之外,受访者在泳池游泳时遇到过的其他不文明行为还包括:向泳池吐痰(46.9%)、在泳池里搓澡(39.9%)、携带易传染的疾病入池(27.8%)。看完是不是该谨慎些选择游泳池了?
判断一个游泳池是否合格
首先得看看它的公示内容
是否公示卫生许可证?
是否公示员工健康证?
是否公示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
是否公示当日水质情况?其次,小编再教大家4招:
“望闻问切”辨水质
望
进入泳池前首先要看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在水质较好的游泳池中,如果铺有白色瓷砖,会呈现出明亮的淡蓝色;如果铺有浅蓝瓷砖,则是深蓝色的效果。
而池水一定要满足清澈见底的条件,要看水面有无颗粒漂浮,池底有无沉淀,池水的泡沫能否在15秒内消散。
闻
贴近水面时可以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说明余氯的含量基本合格。如感觉到味道刺鼻,难以适应,则说明余氯的含量已经超标,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问
询问工作人员游泳池池水的更换时间频率及检测结果,以及日常维护措施。有媒体报道,若泳池每天彻底换水一次,每个月的成本高达数十万元,高昂的成本让大多数泳池只能采取循环过滤和消毒剂杀菌的方式,彻底换水的频率从一周一换到一年一换不等。
切
用手感觉池水是否有皮肤不适感,经常游泳的人都能感受到水的“软”和“硬”,感觉“软”表明水质优良,感觉“硬”、“涩”,甚至有瘙痒、疼痛的感觉,则表明该泳池的水质较差。
在谨慎选择游泳池的同时
大家也要做到自律
不在泳池做不文明的举动
为自己、他人提供一个健康卫生的泳池环境!
?患有肝炎、心脏病、皮肤癣疹(包括脚癣)、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性病、精神病等病患者和酗酒者自觉不要去泳池游泳。?进入泳池前必须先淋浴、泡脚消毒。?游泳时不要在池中吐痰、大小便等。游泳后要彻底冲洗干净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