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一连串病程的统称。其中,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可分为非化脓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类。中耳炎常见的症状包括长时间发热、耳闷、耳痛、听力下降或发烧、呕吐、腹泻等。化脓性中耳炎在数天内还会出现鼓膜穿孔、流脓,或耳后乳突区皮肤肿胀、潮红、明显压痛等。
小毛病,危害大
您或许会认为,中耳炎无非就是耳朵流脓、耳鸣、耳痛等病症,最严重也就耳聋,不会像眼睛失明的后果那么严重,更不会危及生命。其实不然,中耳炎若不及时治疗是很有可能危及生命。
1.若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人体会出现发热、怕冷、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全身性中毒反应,耳痛尤其剧烈。如果是小儿,往往会使患儿从睡梦中痛醒、哭闹不安,当咳嗽、喷嚏、吞咽时,疼痛还会加重。
2.由于鼓室相隔头颅很近,若不及时治疗中耳炎,很有可能并发如脑膜炎、脑脓肿、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病症造成生命威胁,尤其是那些严重高热、呼吸衰竭的患者必须紧急处理,不然很有可能死亡。
3.中耳炎也能导致癌症发生,变成中耳癌。中耳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有持续性耳痛、耳鸣、重听,剧烈时放射到面部、颞部或乳突部,流出恶臭水样血性分泌物,耳内有菜花样新生组织。这往往是因为中耳炎患者并发胆脂瘤或乳突炎后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久而久之就恶化成癌。
中耳炎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还远不止这些,它还会并发乳突炎、面瘫、败血症、痉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程度不一的疾病。
西医:3种疾病分别治
临床上,中耳炎常见的有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种。
1.急性中耳炎
各种年龄都可以出现,多见于儿童。最多的是因耳痛来就诊的孩子,这有可能是急性外耳道炎,也可能是急性中耳炎,但因为耳痛家长都比较重视,只要及时看病,应该很快确定。经过局部滴耳液滴耳,必要时口服一些抗生素,可以很快缓解。
您了解吗?宝宝耳屎益处多!
1)保护耳道和耳廓,防止小虫子袭入
耳屎是一道天然屏障,它既能阻止空气中的灰尘侵入宝宝耳道,又能粘附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还可以用独特的气味和味道,防止蚂蚊、蚊虫等钻进耳朵。
2)耳屎能杀菌
耳屎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酸性膜层,可以轻度杀菌。
3)天然“消声器”,保护鼓膜
打雷、爆炸、放炮、汽车鸣笛时声波很强,宝宝鼓膜会受到剧烈震动,容易招致损伤、听力下降。而耳屎则能有效降低声波带来的恶性冲击,保护鼓膜。
4)防止耳部感染
耳屎比较油腻,能有效防止水的侵入。比如当宝宝洗澡或溢奶时,耳屎就可以把水分阻止在外,预防外耳道炎、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叫卡他性中耳炎,它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随发病时间长短不一,可以看到是淡黄色或灰白色的浆液或黏液,但如果出现血液或清水样的液体,就要特别警惕。本病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清理病变为目的的各种乳突手术,如乳突根治术等;另一种是以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为目的的鼓室成形术。两类手术可以相互结合,同时或分次手术中采取,也可以单独施行。至于怎么判断和采取哪种方式,就需要在综合判断病情的基础上,考虑患者意愿和诉求,全面分析和决定。
中医:虚实治疗各不同
中医根椐中耳炎的不同症状,分为“耳疳”、“耳脓”、“耳痹”、“风聋”、“耳胀痛”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耳部的疾患是由于致病邪毒侵犯人体,使人体脏腑正常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病理变化。致病因素多见于风、热、湿邪。根椐病情的表现和时间长短分为虚证和实证而辩证治疗。有的则是根椐病邪的不同进行分型,如风邪滞窍、痰邪聚耳、气血淤滞等。
实证:实证发病突然,一般表现为耳内闷胀,耳内疼痛,面色红赤,耳鸣,耳道分泌的脓液黄稠,听力不断下降。这多属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临床中多采用清热泄火的方法,常用龙胆泄肝汤加减。如加用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板蓝根、紫花地丁、大青叶、桑叶、黄芩、黄连等清热解毒药物,服用后效果明显。还可以用外治的方法,比如用大蒜榨汁,用少量蒸馏水混合拌匀,小心滴入耳内,每天3~4次。
虚症:虚证病程时间长,这是因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误治而变成慢性中耳炎,使之经久不愈。虚证又分很多型:
1.脾肾气虚型。耳部常流出清稀脓液、耳聋或听力减退,面色萎黄,全身乏力,消瘦,经常头昏眼花。治宜选用归脾汤和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山药、当归、茯神、银花、白芷、地肤子、鱼腥草、野菊花、紫花地丁等药物。
2.阴虚火旺型。肿痛厉害,脓液较多,清稀不黏,并经久不干,有腥臭味,头昏耳鸣,心烦失眠,手足心发热,腰酸乏力。治宜用知柏地黄汤或是耳聋左慈丸加减。常用黄柏、山茱萸、山药、丹皮、赤芍、泽泻、竹叶、石膏等。
虚证也可以用外治的方法,比如用炒黑五倍子烧灰存性,加入少量枯矾,研成极细粉末。先将耳道清洗干净,轻轻将药物吹入耳中,一天数次,有较理想的效果。
治疗中耳炎,中医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疗法,也颇有疗效。
艾灸艾灸有解毒利湿、通络排脓的作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临床中有一定效果。首先将耳道清理干净,特别是有脓液时,一定要用棉签清擦干净,然后用稍硬的白纸卷成一个圆锥形,将尖部留下一个小孔,轻轻插入耳中,患者头靠近桌边的艾条,医者轻轻将艾条发出的热烟不断吹入耳内(须防灼伤耳朵),每次3~5分钟,每天4~5次。
热盐枕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鸣耳聋是因为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至使耳部经脉失于濡养所致。热盐敷于耳部,可以温肾益精,又可行气活血、通络开窍,消除肿胀和疼痛,对中耳炎引起的耳鸣耳聋、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效果。其操作方法,缝制一个双手掌大小的纱布袋,将炒热的盐放入其中,当盐温热到不烫人时,开始在耳部周围来回熨烫,或者将耳部直接枕在盐袋上,到盐袋凉时即换,每次约15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连续1星期。
针灸用针灸治疗中耳炎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在中耳炎的初期,效果比较好。可以取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因此经循耳周。取其上穴位如听会、丘墟等穴位,具有清肝胆湿热、通利耳窍的功效;还可以取少阳三焦经上的翳风穴,疏泄肝胆之火,通利耳窍;手少阳三焦经的耳门,也有泄热利窍的作用;还有一个常用的穴位足三里,能强壮机体,增强人体抵抗能力,加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食疗药膳食疗也是一个选择。比如用冬瓜30克,薏苡仁、银花、柴胡各10克,鳖甲粉15克,共煮成粥,放入少量红糖服食,每天1次,连服用1星期,对于慢性中耳炎经久不愈者有一定效果。
练耳功的基本做法是:
1、坚持每日早晚做功:以中指插进耳心,大拇指和食指按摩耳垂,即下耳根处,大拇指在耳后,食指在耳正面。捏、按、揉次,不仅解决失音,也可治疗多种疾病。
2、摩耳轮法:捏揉耳廓内层,以食指贴耳内层,以拇指贴耳廓外层,不分凹凸高低相对捏揉,如果发现痛点或硬物结带不舒服处,表示相对器官或肢体有病变的可能。适度用点力捏揉可治本病。时久,痛点消失说明病好转。捏耳必须至少达81次以上。
3、提耳法:用左手绕过头顶拉住右耳尖提拉捏,同样用右手绕过头顶提拉捏左耳各81次。
4、掩耳法:用两手掌按压住双耳孔,掌心向耳孔,十指抱脑后,用食指压中指,弹枕骨凹陷处81次叫做“鸣天鼓”。运动时要自始自终闭目养神,手法由轻到重,只要经常坚持,对人身体可收到强壮元气、醒脑强心、防治耳病等效果。